(本文作者王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近日,2024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的成功召开,再次将工业互联网推向了全球制造业的聚光灯下。这场大会不仅展示了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最新应用,还发布了诸多重磅政策文件,意在加速推动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大会期间,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表现格外抢眼,展示了如何通过数据互通、智能制造等手段实现大规模生产的智能化控制,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中的领军地位。
这些政策与技术的结合让全球制造企业更加清晰地看到,传统制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能否快速适应数字化浪潮、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革新,而成为产业转型、智能制造升级的关键路径。本文将深入探讨工业互联网如何通过市场规模扩张、技术突破与政策扶持,带领制造企业进入智能化制造的新纪元。
一、工业互联网的崛起:市场规模与技术突破
(一)市场规模的飞速增长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态势。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了9849.5亿元,同比增长13.9%。这一数字表明,工业互联网正逐步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推动着整个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在此背景下,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的崛起尤为迅猛,市场规模达到了1467.6亿元,增速高达34.7%。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尤其在制造业中,通过平台企业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这也说明,未来几年,随着更多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规模还将持续扩大,预计到2026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14862.5亿元。
市场的扩张不仅反映了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时也显示了整个行业的活力和潜力。实际上,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制造业、能源、交通、医疗等多个行业。在这些行业中,工业互联网通过设备的互联互通、数据的实时分析以及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二)核心产业的突破性进展
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的发展同样令人瞩目。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突破了1.35万亿元,展现出强大的增长潜力。这些核心产业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软件以及相关硬件设备等。随着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并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在技术层面,5G技术作为工业互联网的基础支撑,为网络连接提供了低延迟、高带宽的优势,使得设备与设备之间能够实现更加快速、精准的数据传输。这一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升,还推动了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在一些先行的行业中,工业互联网已经被用来实现设备远程监控、生产流程优化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智能化,这些应用案例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借鉴。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引入也为工业互联网的安全性和透明性提供了保障。通过区块链技术,企业能够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篡改,从而提高了数据管理的可信度。这对于那些依赖工业互联网进行高频次数据交互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项关键的技术创新。
(三)技术创新与融合的深化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行业融合也在加速推进。当前,工业互联网已全面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实现工业大类的全覆盖。例如,“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已超过1.4万个,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来优化其生产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智能化生产。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汽车制造行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汽车制造商能够实时监控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材料采购到整车下线,所有的流程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管理来优化。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大幅度降低了次品率。此外,工业互联网还推动了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数据互通,实现了供应链的智能化管理,从而加快了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
二、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效率与生态的双赢
(一)智能化带来的生产效率革命
工业互联网的最大价值在于其能够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以智能巡检机器人为例,它能够全天候工作,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并根据设备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潜在的故障问题,从而降低设备停机风险。这种智能化巡检模式相比传统的人工巡检效率更高,准确率可达到99%。企业通过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还有效地减少了人为操作带来的错误。以石油化工行业为例,过去人工巡检可能需要耗费数天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通过智能巡检机器人只需数小时即可完成。更重要的是,机器人可以在极端环境下工作,例如在高温、高压、腐蚀性环境中,智能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完成检测工作,从而保障了员工的安全。
另一个智能化应用的例子是智能生产调度系统。在一些先进制造企业中,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生产数据,能够自动调整生产计划和资源配置。这种智能调度系统不仅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生产节奏,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例如,在电子制造行业,生产线的调整通常需要停机检修,而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并在设备接近维护周期时,提前进行生产计划调整,从而避免停机时间过长导致的生产延误。
(二)平台与生态系统的优化
工业互联网不仅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还通过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帮助企业实现了协同发展。随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功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这些平台实现了设备、数据和应用的全面互联。根据最新数据,我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接近340家。这些平台为企业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帮助企业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一些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通过对生产数据的实时分析,企业可以提前预判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更好地调整生产计划。这种灵活的生产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响应速度,也为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市场机会。此外,工业互联网平台还促进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例如,在汽车制造行业,整车制造商可以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与零部件供应商实时共享生产数据,这种数据共享模式不仅提高了供应链的透明度,还显著降低了供应商的库存成本。这种协同效应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还扩展到物流、售后等服务环节,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整个产业生态系统也在逐步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更加紧密的合作。特别是在制造业,企业通过平台进行数据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航空制造业中的波音公司,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其全球供应商进行紧密合作,实时共享生产进度和产品设计数据。这种高度协同的生产模式,不仅加快了产品研发速度,还提高了生产效率,最终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工业互联网还促进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在传统模式下,中小企业往往由于资源不足,难以参与到大企业的供应链中。而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小企业能够与大企业共享技术、数据和市场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例如,一些中小型制造企业通过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够参与到跨国企业的供应链中,提升了自身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智能制造的未来展望:走向智慧化与绿色化
(一)迈向智能制造的新时代
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制造业正逐步迈向智能化的新时代。智能制造不仅仅是设备的自动化,更是整个生产流程的全面智能化。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面监控,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到产品交付,每一个环节都能够通过数据分析进行优化,从而实现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家电制造行业。过去,家电生产线大多依赖人工操作,生产效率较低。而现在,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家电制造企业能够实现从生产到物流的全程智能化管理。例如,某知名家电品牌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优化了生产线,还通过大数据分析,准确预测市场需求,从而大幅度减少了库存积压和生产浪费。
(二)数字孪生与智能工厂的普及
未来,数字孪生技术将在智能制造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数字孪生是指通过虚拟模型对实体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仿真,从而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精准预测和管理。在航空制造业中,数字孪生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通过对飞机发动机的数字孪生模型进行监测,航空公司可以提前预知设备故障,从而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航班延误和经济损失。除了数字孪生,智能工厂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智能工厂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将生产线、设备、人员和环境进行全面互联,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例如,德国的“工业4.0”计划中,智能工厂成为了其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智能工厂,企业能够实现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同时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精准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绿色制造的前景展望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制造业也在逐步向绿色生产转型。工业互联网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可以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情况,并通过智能化技术进行能源管理,从而大幅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
例如,在化工行业,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监测生产设备的能耗数据,并根据设备的运行状态自动调整能源使用,从而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这种绿色生产模式,不仅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还提升了企业的环保形象,为企业在全球市场中赢得了更多的竞争优势。此外,物流行业也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了绿色转型。许多物流公司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化运输路线,减少了运输过程中不必要的能耗和碳排放。这种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为物流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举报/反馈

第一财经

1436万获赞 211万粉丝
第一财经 专业创造价值
第一财经官方账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