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伟锋
“八月十五中秋节,人皆竞赏天边月”。在丹桂飘香、金风送爽中,甲辰年中秋节如期而至。传统节日是饱览各地民俗文化活动的最佳时期,中秋就有这样的生动维度:五彩斑斓的灯笼挂上街头,广州将“树中秋”的传统习俗演绎得淋漓尽致;开封的“铁塔燃灯”点亮古城的夜生活,红红火火衬托出浓浓的节日氛围;江苏无锡的“烧天香”映衬着一轮明月,好一派宁静祥和……中秋节,历史的悠远与现代的传承在这一刻交相辉映,这道文化大餐让人其乐融融,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节日的内核,更能品尝出其中的不一样滋味。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年白露节气和中秋佳节的前后而至,给了我们一个品读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绝好机会。二十四节气可谓是一部农事图鉴,千百年来见证着华夏儿女劳作于土地上的勤劳与智慧。而中秋最重要的“图腾”——月亮,亦是中国古人通过其运动周期来划分农历时间的重要依据。我们的字典里,“农”是扎根土壤的,是有故乡情节的,中秋佳节对这个维度的映射,更显浓厚。新禾入廪、游子当归。当八月十五的月光散落于华夏广袤的土地上,无数人归乡轨迹所形成的交织,构成了对一方故土的无悔奔赴。
“明月清辉齐家驻,人间至味是团圆”——意有所指的诗句,是对中秋佳节最为贴切的诠释。对于中华儿女来说,“团圆”永远是节日里最为核心的要义:在这一天,天各一方的兄弟姐妹奔赴同一个“圆点”,归心似箭的心情有了“明月照我还”的氛围烘托,让跨越山海就像是在须臾之间。这一天,妈妈的味道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想念,米酒、桂花糕和月饼摆在院落里的石桌上,一幕幕场景曾是多么让人魂牵梦绕,此刻就近在眼前。人合月更明,中秋节把“团圆”刻进骨子里。这,也是我们所向往的天伦之乐。
在中秋节里呼唤游子当归的,除了亲人,还有祖国。每年的中秋,两岸同胞都会共迎中秋叙团圆,各式各样的传统民俗活动寄托着中华儿女期盼月圆人圆的美好心愿。譬如吃柚子,就是我国闽台地区的中秋民俗之一。“柚”与“佑”“游”谐音,这个语境放在当下,“游子当归”的寓意已是不言自明。无论时空场景如何变化,剪不断的是相同血脉下的亲情,念不完的是“窄窄的船票、浅浅的海峡”。身为同文同种的一家人,个体感受始终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总是紧密相连。这份情愫,因中秋而越发浓郁。
中秋佳节,让家国情怀更显真挚。节日不仅是万家灯火里的喜庆,更是一个民族精气神的集中体现,它所展现出来的民俗、意愿和活动,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尽享亲情团聚,吟诵诗词经典,举办联谊活动,守护节庆习俗……以中秋文化为代表之一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并在新时代被不断地转化和发展。但是,不管节日的场景如何变换,“家”与“国”这两个关键字,是亘古不变的、贯穿始终的。带着这份华夏儿女所独有的情节出发,我们有所感、有所悟,去细细品味着个人与家国的“美美与共”。(谢伟锋)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