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及最大的免疫器官,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因此肠道健康对人体十分重要。

结肠癌、直肠癌、大肠癌有何区别?

大肠癌是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总称,指大肠黏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大肠起自回盲瓣,止于肛门,是人体内管径最大的肠腔,因此得其名。大肠可简单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段。发生于结肠或直肠的黏膜上皮的恶性病变,我们称之为结肠癌或直肠癌。因此,这三个名称之间主要区别在于癌变发生的位置和范围不同。

近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了吗?

最新恶性肿瘤流行数据显示,大肠癌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肺癌的第二高发恶性肿瘤。2020年,我国新发大肠癌患者约为56万,死亡人数超28.5万,对比2015年,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激增44%和52%,其中大城市的大肠癌发病率增幅更大。

哪些人是大肠癌的易发人群?

有家族史的患者。如果有直系亲属患有结肠癌、结肠息肉,或者患有林奇综合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患结肠癌的风险会更高,发病年龄较早。

30~40岁以上,有下消化道出血症状者,尤其是便血、大便次数增多、黏液便及腹痛者。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大肠癌几率比正常人高6.9倍,一般在发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0年以后,下来每10年会有10%~20%的患者发生癌变。出血性溃疡性直肠、结肠炎危险性更大,患病超过10年者,约有50%发展为大肠癌。

血吸虫病患者。

有胆囊或阑尾切除史者。

有盆腔放疗史者。

大肠癌和饮食有关吗?

大肠癌的发生与日常饮食有关,尤其是与膳食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首先,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量增加,以及食物中的粗纤维越来越少,导致粪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长,代谢产物也含有较多致癌物质,对肠黏膜的刺激大且持久,这是大肠癌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食用烟熏、腌制、油炸食品过多也容易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食物中的农药污染、不合理的食品添加剂等也可引起结直肠癌的发生。

大肠癌和生活习惯有关吗?

长期不按时进餐、熬夜、吸烟、过度饮酒以及肥胖都被认为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

大肠癌早期有哪些症状?

大便带血。直肠癌常常以便血为首发症状,故对于原来有痔疮的患者常常出现漏诊或误诊而导致病情进展。

大便习惯改变。直肠癌一般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便不畅、大便不尽、里急后重感;当肿瘤引起肠腔狭窄时可以出现大便变细、变形、变窄或大便表面出现凹槽等改变。而当大肠肿瘤体积较大且糜烂、溃疡时才会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如便秘或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腹胀痛不适。当肿瘤引发肠道梗阻之后,患者也会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约60%-80%的结肠癌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常表现为定位不确切的持续性隐痛。

贫血或消瘦。

发现腹部包块。

因早期症状不明显或非特异性或未引起患者重视,以及对肠镜检查的抗拒,因此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均为中晚期。

大肠癌如何才能早发现?

结肠镜检查是目前检查大肠肿瘤最敏感的手段,也是首选方法。此外,普通人每年常规查体,包括血、尿、便常规,肿瘤标志物检查,腹腔超声。如果发现贫血、大便潜血阳性或肿瘤标志物异常等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如上腹和盆腔的强化CT、核磁等)。对中低位直肠癌而言,直肠指诊是快速、简易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哪些人群需要做肠镜?

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结合实际健康状况开始进行结肠镜检查,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对于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尤其应该予以重视。

对于已经有原因不明的慢性腹泻、黏液便、便血、腹痛、腹部包块等症状,或其他检查提示结肠病变的患者应尽早进行结肠镜检查。高危人群最好每2~3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什么样的肠息肉容易癌变?

肠息肉,简单地说就是肠道上长的肉疙瘩,其形成有很多种原因,如肠道慢性炎症、低纤维饮食结构、长期吸烟以及遗传因素等。肠息肉主要包括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炎症性肠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以自行消失,而腺瘤性肠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并存在恶变倾向。一般情况下,一旦发现有肠息肉都建议尽早切除,以绝后患。

家族性结肠腺瘤性肠息肉被公认为是遗传性结肠癌的一种癌前病变。一般认为,腺瘤性肠息肉演变成恶性肿瘤所需的时间为5-10年,其过程主要和肠息肉的大小、数目、组织病理学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及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因素有关。根据肠镜活检的病理结果,如果为腺瘤性息肉,会建议患者进行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很重要,息肉性质不同,复发情况也有差别,定期复查可以及时掌握病情发展。

如何预防大肠癌?

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少吃盐腌食物,不吃霉变食物,少吃烟熏、油炸和烘烤食物,减少致癌物的摄入,不抽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对于长期便秘等情况应积极处理。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加强对大肠癌高危人群的监控,如大肠腺瘤、炎症性肠病及一些家族遗传性综合症。对于有大肠癌家族史者,40岁以上应定期复查。对这些癌前病变者应通过纤维结肠镜进行监测,一经确诊,尽早争取综合治疗,将大肠癌消灭于萌芽状态。

怎么“吃”能降低大肠癌风险?

建议少吃的食物有:①避免摄入过多的高糖和高脂肪食物,包括奶油蛋糕、巧克力、油 炸食品、甜品、甜饮料等。②少吃或不吃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比如肥肉、动 物内脏、鱼籽、鱿鱼、墨鱼、蛋黄,以及棕榈油和椰子油等。③避免过量饮酒,特别是避免饮用烈性酒。④不吃或少吃油炸、油煎、烟熏等加工食品。

建议多吃的食物有:①新鲜蔬菜、水果、藻类、魔芋、大豆及其制品等。这些食物都富含预防大肠癌的“生力军”——膳食纤维。②在保持主食量不变的前提下,适当摄入粗粮,用一部分粗粮替代细粮。推荐的健康饮食结构为:每人每天应该保证摄入蔬菜300~500g、水果200~400g、谷类薯类及杂豆250~400g。

审核:郑幼伟,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一科

作者:洛阳市孟津人民医院普外科 姚伟旗

责任编辑:杨华

举报/反馈

健康中原人

6.4万获赞 2万粉丝
河南省健康中原服务保障中心
河南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