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时候新设立了一个宦官机构,叫内侍省。
在隋唐还没到来的时候,内廷的宦官大多被分在两个系统里面。
像秦汉的时候,既有中常侍,也有大长秋;北齐呢,有负责出入门阁的中侍中省,还有掌管诸宫闱的长秋寺。
两个系统的地位差不多,谁也不归谁管。
从职务的性质来看,一方面是充当天子的近侍,另一方面是管理后宫的事务,这两者大致有些不同。
隋唐时期内侍省的成立,让宦官机构的传统格局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一来让宦官机构的地位变高了,二来也让有关宦官机构更集中统一了。
【1、隋唐宦官的机构——内侍省】
隋初设立了内侍省,之后这一机构的名字多次改变,先后叫过内侍省、长秋监、内侍监、司宫台等等。到唐中宗神龙年间往后,一直到唐代末期,内侍省这个名字就一直没再变过。
内侍省的“省”,跟平常说的中央三省六部里的“省”不一样。按照隋唐时候的制度,“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分别是三省这三个最高政务机构的长官。三省的长官“一起商议国家政事,这就是宰相的职责”(《新唐书·百官志》)
除了上述的三个省,当时还有秘书省、殿中省和内侍省。
后来那三个省的长官通常被叫做“监”,他们的职权和品秩都明显比前面三个省的长官要低。
以前三个省的长官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后来三个省的长官属于“诸卿”的等级。
唐朝初年打压宦官的势力,定下规矩,内侍省不设三品官,让内侍当长官,不让他们管事,官品是从四品上。
唐玄宗天宝年间,开始设置了两名内侍监,作为本省的长官,官品是从三品,负责掌管宫内侍奉、宣布制令。在他们下面又有少监和内侍做副手,少监有两人,内侍有四人,官品都是从四品上。
依据《唐六典》《通典》《旧唐书·职官志》《新唐书·百官志》等史书所记,内侍省的主要官员,除了前面说的监、少监、内侍,还有:
内常侍一共六人,官居正五品下,负责通判省中的事务。
(2)内给事有十个人,官是从五品下,负责承接旨意、慰劳询问,还能分别处理事务。下面有主事两人,是从九品下。另外还有令史、书令史之类的佐吏。
(3)内谒者监,一共十人,官品是正六品下,负责掌管礼仪法规,宣告传达、承接敕令,还有外命妇的名籍账目。
(4)内谒者有十二个人,官品是从八品下,负责掌管皇帝亲命妇朝集时的班位。
(5)内寺伯有六个人,是正七品下的官职,负责纠察宫里面不合法的事儿。
(7)寺人有六个名额,官阶是从七品下,负责掌管皇后出行时持刀跟从的事宜。
内侍省管着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内坊这六局。
掖庭局
披庭局负责掌管宫禁里女工、宫女的名籍之类的事。设有令两人,是从七品下的官阶,丞三人,是从八品下的官阶。还有负责教导宫女学习书写计算各种技艺之事的宫教博士两人,官阶是从九品下;掌管工役杂活之事的监作四人,官阶是从九品下。
另外,还有像令史、计史、书令史这类的佐吏。
宫廷里负责宫闱事务的部门
宫闱局负责侍奉宫闱,管着出入的钥匙之类的事儿。设令两人,官是从七品下;丞两人,官是从八品下。还有令史三人,书吏六人,负责承接传递各门钥匙的内阍人二十个,掌管中宫伞扇的内掌扇十六人。宫闱局一并统领小给使以及没品级的宦官侍奉内廷。但凡没品级的宦官,就叫内给使。内给使没有固定的人数。
负责管理马匹的部门:奚官局
奚官局负责管理奚隶的劳作事务、宫官的品阶任命,还有宫人的医药和丧葬之类的事宜。
有两个令,是正八品下的官,还有两个丞,是正九品下的官。另外,还有书令史、书吏、典事、药童、掌固这些佐吏。
内仆部门:
内仆局负责掌管中官后妃车乘的出入引导这类事。有两个令,官品是正八品下;有两个丞,官品是正九品下。另外,有书令史两人,书吏四人,负责驾驶车舆杂畜的驾士二百人。还有负责检查校车乘的典事等辅助人员。
内府局
内府局管着藏宝货的给纳数量,还有供灯烛、汤沐、张设这类事儿。设令两人,是正八品下;丞两人,是正九品下。另外还有书令史、吏、典史、掌固、典事这些辅佐的官吏。
内坊局
内坊局也叫太子内坊局,负责掌管东宫阁内以及宫人的粮食供给。内坊局一开始归属东宫,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往后就改归内侍省管了。它的地位比上面说的其他五个局要高。有令两个人,是从五品下的官阶,丞两个人,是从七品下的官阶。
还有负责引导宾客秩序的坊事五人,官居从八品下;负责宫内仪式引导、传达问候、纠察违规、查看收支等事务的典直四人,是正九品下;负责统领阁人、内给使来做事的阁帅六人;负责各门出入钥匙以及伞扇灯烛事务的内阁人八人;负责车乘事务的内厩尉二人。另外,还有录事、令史、书令史、典事、驾士、亭长、掌固等辅佐官吏。
【2、唐代宦官专权的根源——使职差遣】
在唐代,宦官专权这事儿主要是靠使职差遣达成的。
所谓使职差遣,原本就是临时派某个官员充当使者去主持某件事,等事情结束,这个使职也就撤销了。
在唐代,使职差遣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了两个趋势:
一是差遣官慢慢抢走了甚至彻底夺走了原本管这个事务的职事官的权力,二是临时派的使职,常常变成固定的官职。
在唐代,宦官靠着被差遣充使的机会,夺走了好多方面的权力,还弄出了一个由宦官掌控的内诸司使行政系统。
对于唐代的北衙诸司使,史籍里没有清晰、成系统的记录,唐代的人通常笼统地称作“二十四内司”。
从相关史籍里那些零零散散的记录来看,唐代宦官担任朝廷内外各种使职的情况很复杂,涵盖的范围也挺广。
要说宦官担任的那些内外使职的性质,大体能分成下面这么几种类型。
跟中枢机要相关的使职
掌管军事机密的高级官员
当时,枢密使是宦官担任的最为重要的使职当中的一个。
在唐代宗的时候,就已经让宦官管枢密的事务了。《资治通鉴》上说,代宗大历元年,宦官董秀掌管枢密。到了唐宪宗元和年间,“开始设置两个枢密使”,正式有了枢密使这个官职。
宦官刚开始掌管枢密的时候,他们的职权范围还是有一定限制的。
代宗永泰那时候,弄了个内枢密使,让宦官来当,一开始没设司局,就有三间屋子,用来存放文书罢了。这职位的职责就是接收表奏,往宫里进呈。要是皇帝有啥安排,就传达给中书门下让去施行。
随后,枢密使慢慢把宰相的权力给夺走了,就有了“宰相、枢密一同参与国家政事”这样的状况。
枢密使这个官职的设立,还有它职权范围不停变大,给唐代后期宦官干预政事、独揽大权开辟了新的途径。当时有一些有权有势的宦官,大多打着枢密使的名号掌控机密,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议决定,甚至能决定君主的废除和拥立。
枢密使的实力比不上神策中尉,可却有着更多参与中枢机要政务的机遇。
两个枢密使和神策军的两个中尉,那时候一起被称作“四贵”,全是唐代后期宦官能够专权所依赖的重要官职。
宣徽使
宣徽使开始设置的时间,最晚也到不了代宗那个时候。
像宦官西门珍在代宗大历那阵子“升到了宣徽的位置”。
后来,由于工作任务太多太重,宣徽院就分成了南北两个院,“唐朝设置了宣徽南北院使,还有副使”。
像宦官刘遵礼,在会昌六年的时候担任宣徽北院使,到了第二年,就改成担任宣徽南院使了。
宣徽使的职责,重点在于“统管宫内诸多部门以及三班内侍的名册,还有郊祀、朝会、宴飧、供帐这些事务”。
这么一看就知道,宣徽使在北衙内诸司是通管的地位。
不过呢,宣徽使在一定程度上肯定能参与中枢机要的事务。枢密副使能够兼任宣徽使,宣徽南北二院使“也有兼任枢密副使并签书枢密院的”。
咸通二年的时候,宣徽使杨公庆跑到中书省“拿出斜封文书交给(宰相杜)悰”,这能表明宣徽使还能够负责传宣诏敕的事儿。
学士使者
在唐代设置了翰林学士这个职位,参与掌管机密事务,能够了解大政方针,当时被看作“内相”。
在那个职位上的人,大多是被称作贤良文学的人士。宦官借着担任学士使,处在君主和翰林学士中间,“往上能承接圣上的旨意传达给下面,往下能接受好的谋略汇报给上面”。
比如说宦官吴承泌凭着“精识通才,光膺是选”,当上了学士使;这样一来,“丝纶夜出,得以讲陈”,有权力参与到中枢机务当中。
宫廷里负责阁门事务的官员
唐代的中书省设定了通事舍人的职位,负责纳贡通表、朝见接引这类事务。“唐朝中期设置了阁门使,由宦官担任,掌管供奉朝会,引导亲王、宰相、百官、蕃客的朝见辞别,这原本是唐初时中书通事舍人的职责”。
这意思就是,宦官去当阁门使,慢慢把中书通事舍人的职权给抢走了。当过阁门使的宦官,像吴德应、田献铦这些人。
(2)和军事活动相关的使职
神策军的中尉
宦官统领禁军这种事,在唐代中期早就不少见了。不过,宦官专门掌控禁军成为正式制度,是从唐德宗那时候才有的。唐代君主直接管辖的侍卫禁军,当时叫“北军”,主要有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这些军。
在各种禁军里,神策军势力最强,是中央禁军的嫡系主力,也是唐中央朝廷在藩镇割据的情况下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撑。而神策军的统领权,完全被宦官掌控独断。
神策军最早是在天宝年间设立的,原本是负责戍守边疆的军队,和宦官没啥关系。
在唐肃宗那个时候,“让陕西节度使郭英乂统领神策军,还让内侍鱼朝恩监管这支军队。后来郭英乂入朝当了仆射,鱼朝恩就专门掌管这支军队了”。
建中那阵子,奉命去征讨叛军的泾源节度使,在出征的路上,竟然掉转矛头带着军队攻打唐都长安,这事儿被称作“泾源兵变”。
唐德宗碰到敌军兵临城下的状况,就“召唤禁军来抵御贼人”,可禁军平常训练不行,“这时候根本没人来”,德宗没办法,只好弃城逃走。
经过这一事件,德宗回到京城以后,“特别忌讳那些老将领,凡是掌握兵权多的,全都给罢免了”,禁军再次由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分别来统领。
贞元刚开始那阵儿,德宗把神策军进一步完善和壮大了,让它变成了中央朝廷最关键的武装力量。
到贞元十二年,宦官在神策军中的统帅地位被正式确定下来。从那往后,一直到唐末,宦官独掌神策禁军就成了不变的规矩。
除了窦文场和霍仙鸣,像第五守亮、杨志廉、孙荣义、吐突承璀、马存亮、吐突士晔、王守澄、仇士良、鱼弘志、田令孜、杨玄价、杨钦义、杨玄寔、杨复恭、西门重遂这些宦官,都先后当过神策中尉。
监军之人
除了禁军中尉,监军使算是唐代宦官担任的最重要的军事职务。在《通典》里讲,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就让宦官去当监军使,用来监视出征的将帅。从那以后,宦官监军的制度持续发展。
到了唐代后期,宦官监军的范围变得更广了,天下各个道只要有兵马的地方都设置了监军。监军成了各方镇普遍存在的常设组织,监军能够有印章,还有副监、小使、判官等辅佐的官员和下属官吏。
负责视察军队阵容的官员
观军容使这个名号,是从唐肃宗的时候,由宦官鱼朝恩开始有的。在安史之乱的后期,肃宗让鱼朝恩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到了代宗的时候,又把它的名号改成了“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观军容使是从监军使发展来的,不过它的名分和职权都比一般的监军使要高。唐代后期的习惯,常常把“军容”当作对有权势的宦官的尊称。
招讨使
招讨使就是带领军队出征去讨伐叛贼的主帅,在唐代,大多让重臣或者地方的军政长官来兼任。一旦战事结束,这个职位马上就取消了。
在唐代,宦官掌控军事,通常是以监军使的身份,不过也有宦官直接当招讨使的情况。
像唐玄宗时候的宦官杨思勗,多次当招讨使带着兵去打仗。还有唐宪宗下诏书让宦官吐突承璀当“行营招讨处置使”,统领左右神策禁军以及河中、河南、浙西、宣歙等地的兵,去攻打叛军。李鄜、白居易这些谏官不同意,说古代没有宦官当大军统帅的,恐怕会被四方笑话。宪宗就把这名字改成“招讨宣慰使”。
排阵的负责人
排阵使也是由宦官担当的军事使职中的一种。在王仙芝、黄巢起义爆发以后,招讨使宋威带领军队去镇压,跟随军队的宦官杨复光当时是“排阵使”。
在宋威作战之后,杨复光掌管了所有的兵权。
保护皇帝出行的官员
护驾使这一职位通常是临时指派宦官来担任的军事职务。在黄巢起义军快要攻入长安的时候,大权在握的宦官田令孜带着唐僖宗匆忙往西逃跑。于是唐僖宗下令让田令孜当“十军十二卫观军容制置左右神策护驾使”。
驿站的管理人员
馆驿使原本是让御史来担任的,“两河打仗的时候,宪宗让宦官当馆驿使,负责检查核算收支” 。在征讨藩镇王承宗叛乱时,唐宪宗让吐突承璀当行营招讨处置使,同时让“内侍省常侍宋惟澄做河南、陕州、河阳等地的馆驿使,内官曹进玉、刘国珍、马江朝等人分别担任河北行营粮料馆驿等使”。由此能知道馆驿使的职责跟行军供应有联系。
宫廷内的飞龙使
在唐代,“让宦官担任内飞龙使”,负责管理内厩里马匹的相关事务。据相关记载,宦官刘克明等人把唐敬宗杀了以后,“当时,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中尉梁守谦、魏从简,跟宰相裴度一起迎接江王,派出左右神策军以及六军、飞龙兵去讨伐他们”。
这么来看,内飞龙使也是能领兵的。当时有一些有权有势的宦官,像马存亮、杨复恭这些人,都从中尉、枢密使的位子上退下来当了内飞龙使。鱼朝恩曾经兼任内飞龙使,程元振当过飞龙使。这些情况说明,内飞龙使的地位好像比其他那些使要高。
(3)跟经济事务以及内廷各种杂活相关的使职
市舶官员
在唐代,广州设立了市舶使,负责外来船舶的税收和贸易相关事宜。“唐代在广州设置市舶使来获取商舶的利益,当时是让宦官来担任的”。
史籍里头常常有“中人从事市舶工作”、“监军负责市舶使一职”这样的记录。
《旧唐书·代宗纪》也记着广德元年,宦官市舶使吕太一在广州造反这回事。从这些记载能瞧出来,市舶使大多是让宦官来当的。
内庄宅的管事人 :
唐代设置了庄宅使这个职位,来管理两京地区官府的庄田和其他产业,另外还有由宦官担任的内庄宅使,负责管理皇室的庄田以及其他产业。宦官吐突承璀、田绍宗等人就曾经担任过内庄宅使。
负责营田事务的官员
营田使主要负责屯田方面的事儿。这事儿本来是司农寺管的。安史之乱之后,有权势的太监李辅国曾经兼任营田等使。
负责群牧相关事务的官员
群收使负责主管跟牧监相关的事务。这事务原本是太仆寺管的。安史之乱过后,李辅国曾兼任陇右群牧等使。
(4)跟宫苑管理事宜相关的使职
宫苑使、裁接使以及总监使
苑囿园池的事务本来是由司农寺管着的,后来让宦官去当宫苑、裁接、总监这些使职来掌管。唐肃宗的时候,有权势的太监李辅国就曾经同时兼任这几个使职。
五坊的负责人
《唐会要》里说:“五坊,指的是雕、鹘、鹰、鹞、狗,这一共算是五坊,宫苑以前是由一个使官掌管的。从宝应二年往后,五坊使就归到内宫苑使手下了”
就这么着,五坊使这职务应该是负责管理雕、鹘、鹰、鹞、狗这些坊的事务,后来又跟宫苑使合并成一个使,所以叫五坊宫苑使。
李辅国、仇士良等宦官都曾经掌管过这个职位。
掌管教坊的官员
《旧唐书·职官志》讲:“从武德年间开始设置(内教坊)在皇宫里,用来练习雅乐,让宦官充当使者”。
《新唐书·百官志》里讲:开元初期,“在京都设置了左右教坊,负责管理俳优、杂技这类事儿,从这时候起不再隶属于太常,由宦官来当教坊使”。宦官彭献忠曾经担任过教坊使这个职务。
(5)别的类型的使职
负责鸿胪礼宾事务的使者
唐代的鸿胪寺里有个礼宾院,“负责管理四方外族的客人”。宦官鱼朝恩曾经兼任鸿胪礼宾使一职。
宣宗在大中年间的时候,宦官田绍宗凭借内庄宅使的身份,还“兼任鸿胪礼宾等使”。
皇城的管事官 :
宋代的王旦说过,唐代的内诸司使里包含了皇城使。“皇城啊,那是管司门的。”
(文章结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