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胃癌的整体发病率高,特别是东亚地区,如日本、韩国、中国都是胃癌发病率相对更高的国家。胃癌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诱因。”在近日举行的胃癌疾病与精准治疗科普媒体沟通会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彭智教授强调,我国多数胃癌患者确诊即中晚期,应提高对胃癌的认识,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或胃溃疡等疾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病变。在治疗方面,随着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未来胃癌的治疗将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化。
高风险人群应提高早筛意识
彭智指出,胃癌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中国每年新增的胃癌患者数量接近全球的一半,且多数患者处于中晚期,这导致了较高的死亡率。此外,胃癌的发病呈现出一定的年龄和地域特点,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同时西北及福建沿海等地区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这可能与当地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有关。彭智强调,胃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遗传基因(如CDH1基因突变)、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如果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要根除幽门螺杆菌。高危、高龄、有明确家族史、自身有胃炎或胃溃疡的人群,还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改善饮食习惯,减少高盐、高温及腌制食品的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保持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也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措施。“早期胃病筛查意识非常重要,因为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肿瘤,理论来讲越早发现整体治愈概率越高。做胃镜是早期发现胃癌最为重要的手段。”彭智表示,除了重点人群需要做胃镜检查外,年龄超过40岁,既往从未做过胃镜的人建议进行一次胃镜筛查。如果有症状,如消化不良、嗳气、胃部疼痛、体重下降、吞咽困难等,也需要进行胃镜检查,这对于早期发现胃癌至关重要。
精准医疗推动胃癌治疗发展
生物标志物在胃癌的诊断、筛查甚至治疗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对此,彭智表示,从筛查角度而言,生物标志物的意义非常有限。但如果体检中发现CEA(癌胚抗原)、CA199(糖类抗原199)等升高时,需要警惕是否为肿瘤,应进一步做胃镜检查。从诊断或治疗角度而言,胃癌是相对异质性较高的肿瘤,需要给不同患者做各种不同的分析。通过分子标志物的筛查,确定是否为错配修复蛋白质缺失(dMMR),或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等,这些分析有助于医生为患者判断预后,给予更个体化的精准治疗。彭智提到,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胃癌相关分子标志物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这为胃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可能。目前,胃癌的精准治疗主要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例如,针对HER2阳性胃癌患者,采用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的方案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而对于dMMR(错配修复缺陷)或MSI-H(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型胃癌患者,免疫治疗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选择。Claudin 18.2作为一种在胃癌中高度表达的靶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彭智介绍,Claudin 18.2在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中的总体阳性率高达21%-95%,具有巨大的治疗潜力。目前,针对该靶点的药物研发进展迅速,包括单克隆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细胞免疫治疗等多种药物类型正在研究中。对于胃癌治疗的未来展望,彭智表示充满信心。他认为,随着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未来胃癌的治疗将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化。通过综合运用各种分子标志物进行精准分型,并结合先进的影像评估技术和综合诊疗理念,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此外,随着新药研发的不断推进,将有更多针对胃癌不同靶点的药物问世,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生存希望。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