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令人深思的话题上了热搜——“越来越多中年父母与孩子无话可说。”调查显示:每三对中年父母,就有一对处于“无效沟通”状态。这事儿,值得我们好好探讨。
01
前段时间,某教育平台搞了一项投票调查。#你和孩子有效沟通吗?让人意外的是,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有效沟通”。很多家长感慨:小时候孩子像个小话痨,长大后却变得沉默寡言。还有人无奈地说,现代亲子关系的现状就是:“家里像个冰窖,孩子在房间沉默,父母在客厅叹气。基本不交流,交流也没深度。外人面前好父母,回到家却像陌生人。”而且不光普通家庭这样,一些名人家庭也面临着亲子沟通的难题。
02
好啦,接下来咱们说点正经的。这两年很多人都在聊亲子间的无效沟通。那什么样才算是“无效沟通”呢?其实并不是完全不说话。根据教育学家给出的定义,一周当中深入交流少于三次,或者经常连续一个月以上没有真正理解对方的沟通,就算是了。几年前,有机构做过一项亲子关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无效沟通”的亲子关系占比达到 30%左右。相当于每三对中年父母,就有一对与孩子沟通不畅。同志们,这个比例,不低啊。
03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年父母,与孩子失去了有效沟通呢?原因基本分为两类。一是“不能”。二是“不想”。“不能”的情况有各种——父母工作太忙,孩子学业压力大,缺乏沟通技巧等等。如今社会节奏快,很多父母为了生计奔波,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而孩子也被繁重的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来,无暇与父母交流。
04
然后还有一大类,是有机会沟通,但就是精神上“不想”。这就比较有说头了。我分析了一下,“不想”的情况,有好几种。第一种,亲子关系本来就紧张,没那个意愿。很多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长期存在矛盾,互相不理解,在一起纯粹是维持表面的关系。爱不爱一个人,行动是最真实的。既然彼此都不想沟通,也很难勉强。不过就不过吧。
05
而更多人“不想”的原因,就很现实——生活压力太大。在一项关于亲子关系的投票中,有大量参与者认为“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压力,让父母和孩子都失去了沟通的欲望”。有家长吐槽——“别说和孩子聊天,连自己的生活都顾不过来,现在只有忙碌。有时间都想休息,哪有心思去了解孩子。”有调查显示,大城市的亲子沟通问题更加突出。因为大城市的生活压力更大,父母和孩子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忙碌,很难有真正的交流。
06
除了生活压力大,还有很多亲子间的“无效沟通”,是从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的。“身边的中学生家长基本都觉得和孩子沟通困难,有些还很无奈。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父母也不知道怎么走进孩子的内心。”而孩子也有自己的问题,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只会唠叨和批评。
那么,“无效沟通”的亲子关系还能修复吗?这取决于双方的努力和意愿。有人认为,亲子关系一旦陷入“无效沟通”,就很难挽回,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和谐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但也有人觉得,只要父母和孩子都愿意做出改变,就有希望重建良好的沟通。比如父母可以主动学习新知识,尝试理解孩子的世界;孩子也可以多一些耐心,向父母解释自己的想法。我个人认为,对于那些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家庭,“无效沟通”并非不可改变。如果父母和孩子能够放下成见,真诚地倾听对方,共同寻找沟通的桥梁,那么亲子关系就有可能迎来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