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三名大学生露营时遇人溺水,用帐篷风绳做成绳子救人,配合心肺复苏救回溺水者。他们表示救人是大学生应有的担当,经历后会更冷静处理。
摘要由平台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来源:新京报

为了这次水边露营,焦柏铭特意买了一顶帐篷。风绳、钉子……零件大把,但年轻人们依然兴致勃勃,他们把水和食物摆在一旁,准备搭起天幕。不远处,还有一批人也在岸边扎营。

这是他们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焦柏铭从北京回到家乡山西晋城,和高中时期的朋友们约好,驾车到杜河水库玩一玩,虽然离市区40多公里,但那里风景秀美,河水清冽,最适合酷热的夏季。

“救命!有人落水了,赶紧来人!”8月2日下午近5点,焦柏铭突然听见有人高喊,声音急促又慌乱。顺着声音仔细看过去,这才发现一位穿着橙色救生衣的中年男人站在水中,正试图往岸边去,双手拼命拽着另一位中年男人——那人已经仰面昏了过去,生死未卜。

焦柏铭跑到岸边,发现穿着救生衣的男人拖拽的动作愈发艰难,虽然距离岸边只有十几米,但水流湍急,不断往下冲,他精疲力竭,只能暂时踩住一块滑溜溜的石头,艰难地伸出头,向岸边求助:“马上踩不住了,赶紧想想办法!”

“救救他们!”岸上的人也喊得急切。

焦柏铭(红圈)和朋友们救人。 受访者供图

焦柏铭也急,眼前是两个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和朋友们的水性并不算好,仅限于在室内游泳,没有下水救人的经验,手边也没有任何救生设备,不敢贸然过去。他想找根树枝来,但长短粗细都不合适。猛地扭头,他看到了那顶帐篷。

“帐篷有风绳,把它们接到一起,就能把人拉回来。”没时间多想,焦柏铭和几位同伴奔回营地,把帐篷的风绳一根根拆下来,再接成十几米的长绳。为了更牢固,他绕了几圈,打上死结。

估摸着绳子差不多够长,他和同伴们到岸边,一边把拖鞋甩开,一边将绳子一端用力抛进河里,穿着救生衣的男人一把攥住,然后三位年轻人一齐用力拉,将河里的两人拖上了岸。

溺水的男人已经没了呼吸,脸上、手指都没了血色。“掐他的人中!”一位女士催促,但焦柏铭知道,这是错误的方法。

5月份军训时,学校培训过急救知识,他和同伴迅速分工,有人拨120急救电话,有人开始为溺水男子实施心肺复苏。

救人的三位大学生,从左到右依次是焦柏铭、焦煜轩和王奕然。 受访者供图

电话那头,120急救人员也在连线指导,询问患者处于什么状态,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操作。大概三组心肺复苏后,溺水的男子有了一丝反应——他开始呕吐,但嘴巴无法自主张开。

为了防止他被呕吐物呛到,焦柏铭和同伴焦煜轩轮流用力掰开他的嘴巴。他们把两只手伸进嘴里,手指被硌得生疼,差点被咬破。溺水男子的鼻腔、嘴里全是还没消化的面条和菜叶,盖了两人一手,但他们顾不得这些了。

另一边,他们的同伴王奕然没有放弃,还在按节奏为溺水男子进行心肺复苏,大概又做了三四组,男人才缓缓睁开眼睛。在120急救人员的远程指导下,三个年轻人扶着他慢慢坐起来,仔细询问他哪里不舒服。

“要不要喝水?”听到这个问题,男人动了动手指。焦柏铭明白过来,赶紧和同伴回营地取了水,喂他喝下去。

等了一段时间,救护车赶来,他们看着男人上了车,才回到营地。帐篷没搭成,玩的力气也被耗尽。回去的路上,车里没人讲话,没人讨论刚才的经历,都不再是来时活泼的状态。

焦柏铭累得出奇。平时他练搏击,去年上大学后也开始健身,但忙完这一遭,好像整个人都虚脱了,休息了一晚上,第二天才缓过来。

吃饭、睡觉,焦柏铭和同伴们的生活又恢复平静,没人再提起这件事。但偶尔,焦柏铭还是感到心有余悸:“毕竟眼看着一个人,从鬼门关走了一回。”

他从没经历过类似的事。伸过援手,但不过是在学校活动上帮个忙,在假期做过一个月的社区志愿者,指挥交通,帮老人打扫屋子,再陪他们说说话,听听老人们讲些精彩过往。

这次不一样,总归是救下一个人,这也让焦柏铭感到自豪。“救人是顺手的事,不算什么。大学生嘛,要勇于担当,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他语气轻松,“经历过了就有了经验,再碰上这种事,我们肯定处理得更冷静、更迅速。”

焦柏铭将这次救人的成功经验也归结为“冷静”:“遇事不要慌,越着急就越容易出错。”

他是北京联合大学城市轨道与物流学院中俄物流2302B班团支部书记,也是校团委第二课堂指导中心骨干,另一位同学王奕然是另一所学校某班级的班长,平时常有机会组织学校的各项活动,在救援现场,也是他们明确了分工。

“如果没有人组织,可能就乱成一团了。”至今焦柏铭都觉得庆幸,幸好那天带了帐篷,也幸好自己可以冷静下来:“当时我脑子里什么也不想,就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救人。”

新京报记者 左琳

编辑 彭冲 校对 张彦君

举报/反馈

新浪财经

4252万获赞 314.8万粉丝
新浪财经提供7×24小时的全球财经内容服务
新浪财经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