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30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周益帆 孔颖)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将对课间安排做出整体统筹优化,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提供更加从容的课间时间,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享受更具健康活力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有更多时间到户外活动、缓解疲劳,是家长和孩子们的渴望,也是近些年来我们教育改革着力的重点。如何把“课间休息”还给孩子?如何兼顾学生安全和课间活动?
课间虽小,但一直是学生、家长、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的“关键小事”。课间时长的优化调整,可以让学生在每个课间都有较为充裕的休息时间,放松身心、适量运动。
北京大多数中小学将在本周末迎来开学。即将开始的秋季学期,孩子们也将迎来在校时间的“重新分配”。按照现行规定,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每天的课间活动分为小课间和大课间,其中小课间为10分钟。
东城区一所小学的学生说:“从上学期开始,我们新增了两个大课间,每个大课间差不多可以休息十五分钟,平常的课间就是十分钟。大课间一般是在中午自习以后的那个课间休息,更早的时候是在下午两节课之间。”
西城、石景山等区的一些学校,此前还安排了半小时左右的“阳光大课间”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操场、阳光体育、健康成长”。
根据北京市教委的要求,从9月开始,将对学生们的课间安排做出整体统筹优化,把从大课间中调整出来的时间,均匀分配给每一个小课间,进而将“课间十分钟”全部扩展为“课间十五分钟”。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攀介绍:“对学生的整体作息时间是没有影响的。举例来说,学生们的上学时间不变,放学时间不变,午餐时间不变,午休时间也不变,变的只是大课间的时间有一些优化,同时初中学段的放学时间延后了5分钟,所以对学生的作息时间影响很小。”
在专家看来,围绕着“课间十分钟”展开的科学规划,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体现着教育教学工作由“管理导向”向“育人导向”转变。
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陈殿兵接受总台中国之声采访时说:“课间制度是对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发展规律的尊重。课间对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的调节非常重要。我们之前进行了一些有关注意力的研究,比如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情况下,在十分钟左右可以高度地去学习,所以我们强调课堂上老师也不能一味地去讲,要组织活动。经过四十分钟的学习,学生在课间可以通过与同伴间的交流来调整情绪。现在课间从十分钟延长到十五分钟,再加上适量的活动,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这对于预防‘小胖墩儿’‘近视’,都会产生一些积极的效果。”
由于大多数中小学在9月1日才正式迎来开学,因此北京各学校如何对课间安排进行再分配、新学期的课表具体如何调整,家长们还不得而知。不过,西城区一所小学的学生家长孙女士说,大家期待新政策的落实。
“这个政策把小课间从十分钟提升到十五分钟,从导向上来说是好的。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包括视力的发育阶段。充足的日照时长,肯定是必须的,但能不能达到目的,最主要的可能还会受场地的限制。”孙女士说。
也就是说,课间休息,不仅要有时间的保证——不拖堂、不提前上课、不随意缩短学生课间活动时长,更要有活动场地的保证。对于北京的不少学校来说,存在学生多、活动空间少的现实困难。如何因地制宜地规划适合的体育活动,也是摆在学校和老师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辉认为,调整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告别“课间圈养”,有效地“动起来”。
储朝辉表示:“它也是要求各个学校因地制宜。事实上,在北京范围内也有一些小规模学校,课间难以保障,除了时间短,还有老师对学生的安全风险存在一些担忧。所以我认为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延长的这段时间内进行充分有效的运动。”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学校通过错峰或划分活动区域,让学生们分批走出教室活动,更多的学校尝试探索适合的活动方式。北京一所小学的老师说,因为学校建在胡同中,如果开展田径跑等项目,操场长度不够,学校通过开展类似跳绳、踢毽子、武术这些不受场地约束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式,让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张弛有度。
北京市教委方面表示,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还将强化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秩序,严禁拖堂和提前上课,不得随意缩短学生课间活动时长,不得对学生课间活动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坚决杜绝课间禁止学生出教室的问题,确保课间要求落实。
王攀说:“学校为此也做了很多准备,在操场上增加了更多的体育运动设施,比如皮筋、沙包、羽毛球等,孩子们可以更丰富地进行运动。学校也进行了空间的改造,在很多公共空间增加了趣味性的休息场所和棋类等玩教具,孩子们可以充分地进行放松。变管理导向为育人导向,把课间的一刻钟变成很好的育人载体。我们的教师也从管理者变成了课间活动和休息的共同参与者。”
在全国范围内来说,更好地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们,也是各地教育改革与探索的重点。陈殿兵认为,未来还应探索学校安全设施质量建设、厘清安全责任、健全保险制度等多项措施,缓解学校、老师、家长们的安全顾虑,让孩子们在课间安全、有效地活动起来。
陈殿兵进一步说:“(因为)安全管理的压力,一些老师还有学校有时不愿意去落实。还是要进行一些整体性的思考或者制度设计。首先,学校和老师要提高认识站位,我们现在是通过五育并举来重塑教育生态,保障学生休息权。其次,如果学校能够一体化设计课间活动,比如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分别注重学生哪些能力发展,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等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化设计。另外,就是对老师进行培训、管理,同时检查和维护好课间活动场所的设施,确保安全。学校也要善于借助外力,比如一些学校或地方已经尝试跟保险公司合作,减轻学生出现事故可能带来的压力。如果我们能够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制度设计,我觉得不仅能够使‘课间十分钟’落地,而且能落得很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举报/反馈

央广网

5074万获赞 452.7万粉丝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央广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