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刚经历了一轮激烈的互殴战,但作战的主力不是两军的前线士兵,而是远程奔袭的无人机。从俄乌开战之初无人机、无人艇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到如今俄乌的无人武器攻击成为常态,甚至改写着整个人类战争的形态,这个转变是如何随战场形势变化而发生的?又如何改变着双方的力量对比?
Part.
1
2024年8月27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通报,当天凌晨俄军使用包括“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无人机对乌克兰多个机场的关键设施进行了集群打击,所有预定目标均被击中。
8月21日,莫斯科市市长索比亚宁向媒体证实,当天凌晨,俄罗斯首都再次成为了乌克兰无人机袭击的目标,至少有11架无人机在袭击莫斯科的过程中被摧毁。
在我们的记忆中,乌克兰无人机上次光临莫斯科上空是在2023年5月3日的夜晚,那是乌克兰用最小的代价对俄罗斯进行的最大羞辱。
军事专家 王云飞:
“乌克兰无人机的作战能力正逐步提升。以往,其远程无人机大多效能不佳,缺乏隐身功能且速度较慢,易被俄罗斯摧毁。但如今,从大型到小型无人机,乌克兰已基本配备齐全,包括具备上千公里远程打击能力、能对俄罗斯全境发动攻击的无人机。”
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不是先进武器用不起,而是无人机更有性价比”。
乌克兰军队装备最多的,被称为FPV的自杀式无人机,单价在400美元左右,而西方援助乌克兰的北约标准155毫米炮弹,单枚造价超过了3000美元。
在俄乌冲突这个巨大舞台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深谙无人机、无人艇会给乌克兰带来的巨大“演出效果”和获得的“外溢红利”。
军事评论员 罗海涛:
“无人机成本低廉,一旦其摧毁指挥所,造成的损失远超其自身价值。即便是击毁坦克,战损比也极不对称。坦克与装甲车辆尤为惧怕来自空中的打击,因此无人机的广泛使用能有效瘫痪敌方坦克集群,甚至一天内就能摧毁一个坦克旅。俄乌冲突中,无人机与远程火炮的结合运用,显著扩大了双方作战距离至40乃至50千米,交战区域大幅扩展。此时,作战能力不再受限于子弹射程,而是取决于无人机的飞行距离和可达范围,这极大地刺激了无人机在战场上的应用。”
Part.
2
2023年11月25日,俄罗斯无人机第一次袭击了乌克兰首都基辅,从那时起,远隔756公里的俄乌两国首都,其实形同于战争前沿。
2024年2月6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了一项重要法令,乌克兰正式成立无人作战系统部队。
6月11日,乌克兰无人作战系统部队在首都基辅第一次亮相。
军事评论员 罗海涛:
“无人机在作战过程中执行所有功能均无需人员参与。为何如此?首要原因是人员短缺,无法再集中更多兵力;其次,资金匮乏,而无人机恰好弥补了战场上的巨大劣势。当前战场形势与二战时大不相同,彼时主要依赖机械或火力比拼,如今则是科技实力的较量。”
目前,乌军已经装备了多款乌克兰国内生产的UJ系列远程自杀式无人机,其中,UJ-22最大航程800公里,可携带17公斤的战斗部,2024年8月21日凌晨对莫斯科展开的袭击,就是UJ-22唱的主角。
UJ-25采用喷气式动力,飞行速度更快,并且还采用了隐身外形设计,而代号“海狸”的UJ-26远程无人机,更采用了先进的鸭式气动布局。
军事评论员 罗海涛:
无人机走向战场,需不断改进与完善。当前无人机呈现大型化、高空飞行与长航时三大趋势,且能灵活调整飞行高度。无人机已能编排战斗队形,实现互联互通,并逐步从单兵应用演进至战役层面,推动武器装备、作战思想、理论、方法及体系的全面变革。无人机在战场上执行几乎所有军事功能,标志着全方位运用无人机时代的开启。
2024年8月24日,乌克兰独立日。就在这一天,距离乌克兰边境110公里的俄罗斯沃罗涅日州的一处弹药库被乌军远程武器击中,袭击引发了大火和二次爆炸,据情报显示这里存放了大约5000吨的俄军弹药。
军事专家 萨苏:
“乌克兰将导弹与无人机深度融合,结合导弹的威力与无人机的可操作性,开创了新一代武器先河。这一新型武器兼具无人机的灵活性与导弹的强大打击力、隐身能力,为乌克兰军队在战场上提供了更多战术选择。”
早在2023年12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就宣布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无人机生产计划。那就是到2024年,乌克兰将生产100万架无人机。从2023年年底开始,在乌克兰战略工业部和数字化转型部的主导下,推进了一项“人民无人机”计划。
随着“人民无人机计划”的推进,乌克兰正在大量生产小型便携、摄影能力强、造价便宜的无人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FPV。
大量的“人民无人机”被用于近距离的侦察、监视和打击任务,对俄军的作战人员与载具进行了有效打击。那些不时出现在头顶,难以发现的乌克兰“人民无人机”,成为了让俄军时时刻刻提心吊胆的战场幽灵。
Part.
3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军首次提出了“非对称作战”理论。这种理论是指:交战双方在不对等条件下,尤其是使用不同类型力量和不同类型战法进行的作战。
军事专家 王云飞:
美国提出‘非对称作战’时,并未考虑无人机的作用。当时该理念主要聚焦于以弱胜强、以少打多,采用游击、机动、袭扰等战术对抗强敌。然而,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无人机已成为‘非对称作战’中的典型技术装备,成本低廉,打击效果显著,便于大规模生产与应用。”
军事评论员 罗海涛:
“俄乌战场新现‘穿透机’概念,旨在突破敌方防御,直击薄弱环节及后方,为无人机赋予了新的作战使命,并将其技术推向新高度。此次冲突中,‘非对称作战’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战争形态由此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面对乌克兰无人机,无人艇的频繁骚扰与打击,俄罗斯也开始加强在无人机方面的开发与生产,特别是那种相对简易轻便的FPV无人机。
俄罗斯国防部长安德烈·别洛乌索夫最近宣布,现在,俄罗斯能够每天生产约4000架FPV无人机,相当于每60分钟就有167架新生产的无人机飞上天空。而据俄罗斯国防部的一份报告显示,有大约3500名FPV无人机操作员正在培训中心接受专业的培训。
可以说,俄乌冲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无人机大战,无人机几乎改变了人类常规战争的样态,也必将对以后的战争产生深远的影响。
军事专家 萨苏:
“俄罗斯起初忽视无人机威胁,实战中遭受重创后,正着力弥补这一短板。其反无人机系统研发已步入正轨,主要采取两大策略:一是硬武器直接摧毁,如密集枪弹或导弹击落;二是电子干扰,使无人机失控坠毁。”
2024年8月6日,乌克兰军队突然对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发动了突然的大规模袭击,俄军派出了大量无人侦察机进入库尔斯克纵深区域进行侦察,俄国防部在通报中称,无人机侦察中发现多辆装备有通信天线的美制装甲车,随后,俄军持续派出“海雕30”无人机进行追踪侦察,最终锁定了乌克兰第22机械化步兵旅的前线指挥部。
接着一枚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精确地命中了这个地点,藏匿在这里的15名乌克兰前线指挥官和参谋人员全部化为了灰烬。
军事专家 王云飞:
“无人机的侦察监视功能可显著替代人工。以往炮兵作战需派出侦察分队,人工侦察敌方攻势要点以确保炮火精准打击。而今,无人机以其‘上帝视角’轻松完成此任务,能清晰拍摄攻击目标,提供更广视角与更高精确度,作为侦察尖兵使用,效果远超过去人工侦察。”
2024年8月23日,俄罗斯国防部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在过去一周时间里,俄军一共摧毁了乌军340架各种型号的无人机。
战场上的打击与反击一直在不停地上演。面对乌克兰频繁发动的无人机攻击和最新成军的无人作战系统部队,俄军又会有怎样的应对之策呢?
而新的变化已经在库尔斯克战场出现,据俄罗斯媒体的报道,前线的俄军班排部队已经开始大量装备反无人机枪和无人机干扰器,旅级部队更是装备了48联装铠甲防空系统,这种防空系统专门用来拦截小型无人机。乌克兰军方也承认了,天空中的形势开始出现变化。
军事专家 王云飞:
“俄罗斯在战争中不断学习与精进,现在不仅配备了切断无人机干扰的设备,还在铠甲火炮中加强了对无人机打击精度的设计,并对雷达、瞄准及炮瞄系统进行了改进,其防空火力对无人机的打击概率显著提升。无人机与反无人机技术如同矛与盾,随着双方能力的不断增强,如反干扰、机动性和规避火炮能力的提升,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仍具广阔空间。”
Part.
4
2024年8月26日,持续的爆炸声,防空警报声再次撕破了基辅的夜空。俄军对基辅以及哈尔科夫市、敖德萨市和其他乌克兰城市发动多轮导弹和无人机袭击。基辅市的各大地铁站挤满了前来躲避轰炸,疲惫而神情不安的市民。
据称俄军当天一共发射了127枚导弹和109架无人机,基辅最大的发电厂在这次空袭中被击中。乌克兰国家电力公司宣布乌全境实施紧急停电。
军事专家 萨苏:
“俄罗斯在战争中不断学习与精进,现不仅配备了切断无人机干扰的设备,还在铠甲火炮中加强了反无人机弹药的打击精度设计,并对雷达、瞄准及炮瞄系统进行了改进,防空火力对无人机的打击概率日益提升。这构成了一对矛与盾的关系:一方面有反无人机手段,另一方面无人机也在增强反干扰、机动及规避火炮的能力。未来,这一矛一盾的发展仍有很大空间。”
就在俄罗斯与乌克兰在无人机战场你来我往,激烈博弈的时候,乌克兰的无人作战系统还在发生最新的变化。
据乌克兰军方还透露,目前还有超过50个无人地面作战系统在进行紧密地测试。
军事专家 萨苏:
“俄乌战事中,双方均对对方民用目标造成较大打击。俄罗斯在攻击乌克兰时,选择性针对社会基础设施,尤其是发电和输电线路,这些既是民用也是军用设施。因为断电将影响军队电力供应,所以此举也被视为打击军用目标,旨在通过破坏社会基础设施,最终导致整个社会及政府体系的崩溃。”
2023年8月,乌克兰军队发布了一款自主研发的无人地面作战机器人。据乌军透露,这款陆地作战机器人已在前线投入实战,并成功执行了多项任务,包括侦察和精准识别敌方阵地,吸引敌方火力,有效保护部队主阵地安全。
如同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无人作战平台如果大量投入俄乌战场,一系列随之而来的伦理问题也将震撼和动摇整个世界与人类的价值观。
当我们赋予机器生杀大权,无人作战平台所拥有的自主杀伤决策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除此之外,是否需要制定新的国际规则来规范战争中无人系统的使用?这些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扑面而来的问题,或许才是俄乌之间爆发的这场无人机攻防战带给我们的最大挑战与终极思考。
无人武器的较量,也许会增加以弱胜强的机会。但无论武器如何升级,都不能改变战争的残酷本性,它无非是让人类更高效地杀死对方、摧毁对方,伤亡的都是血肉之躯。
制片人:王瑞
编导:易晏
编辑:王津捷
举报/反馈

凤凰卫视

1.1亿获赞 0粉丝
凤凰卫视,拉近全球华人的距离
凤凰卫视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