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院士、专家、学者就热点话题进行深度探讨,一面是数千名青少年选手在多个赛项中展开激烈角逐……日前在京举行的2024中国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教育大会上,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相辅相成,共同探寻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新方向,为打造教育新生态打开新思路。
实现科学与动手的结合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不断突破人类认知的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等一批前沿科技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如何培养适应新形势的新质人才,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之路,引发各界广泛关注。而这也是以“智引教育未来,创领新质生产”为主题的2024中国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引发100万人次线上“围观”的根由。
据主办方中国自动化学会介绍,为期两天的大会除了五场大会报告、一场高峰对话外,还组织了7场平行论坛,邀请近50位专家学者围绕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趋势与策略、智能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新模式等议题展开讨论,吸引了来自学术界、产业界、教育界共计500余名业内人士现场参会。
不仅如此,大会同期开展的2023-2024学年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全国决赛也是“人气爆棚”。据介绍,此次大赛吸引了全国11万余名选手参赛,经过初赛、省赛层层选拔,最终有9000余名参赛选手入围全国决赛。
比赛现场,小选手有的从零部件打磨开始组装可编程越障的卡车,有的精准操控无人机,有的熟练了解各种中药材特性并且精准称重……既有传统技艺与高端科技的创新融合,也有前沿科技与尖端技术的创新实践,此次大赛共设有机械设计、超级工匠、智能家居等13个赛项,小选手们在各样挑战中展开激烈角逐。
2023-2024学年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全国决赛现场,小选手在认真参赛。资料照片
“通过劳动技能的培养和智能设计的实践,让同学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实现科学与动手之间的结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郑南宁在现场表示,并鼓励同学们天马行空地思考,放飞思维,打破约定俗成的固有学科观念。
探索新质人才培养模式
“2023年OpenAI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ChatGPT火遍全球之后,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人机共治时代即将到来,社会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教育模式受到强烈的挑战,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都积极采取行动,学校和社会教育协同实践,塑造未来学习生态和新质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辛兵在大会主旨发言中表示。
郑南宁院士也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世界,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领域都因其而焕发生机。然而,技术进步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要应对这些挑战,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具备智慧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来源于创造力的培育,把想象与创造融入到劳动技能培养中,才能真正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和科学家。
“人工智能正在打造未来教育的新形态。”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表示,教育过去一直采用师生之间的二元结构,如今在人工智能的作用下,已经从二元结构演化成师、机、生三元结构。因此,未来教育核心的特点就是师、机、生互教互学,虚实一体、个性伴随,以人机协同的新智商超越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已经成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最本质的功能。
在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看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掀起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大模型技术通用、能力全面,为通用人工智能带来曙光。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基于自主技术体系和工程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培养具备基础理论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AI原生思维的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潜在风险亟待高度重视
“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有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例如,数据隐私和安全、教育资源不平等、过度依赖AI、缺乏情感支持、人际交往能力减弱等问题。”郑南宁院士指出,因此,把人类的诉求、生命的意义、文化和心理的需求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一个可追溯、可视和可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轻松使用和驾驭人工智能的创造力,是应对智能时代必须有的教育观。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刘聪认为,大模型的“智能涌现”推动了AI技术阶跃,也引发了国内外大模型发展浪潮,但通用大模型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例如,大模型的可信可解释问题、端到端等新框架推广性问题、大模型个性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支撑大模型的算力集群建设问题等。在人才方面,通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需求加大,带来复合型创新人才紧缺等问题。
科大讯飞教育方面有关负责人还告诉记者,在AI人才培养方面,科大讯飞主要通过横向课题合作、共建平台合作、培养计划等模式,联合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目前,科大讯飞已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通过横向课题的方式开展合作,研究课题涉及智能语音语言、脑科学、教育大数据等多项前瞻技术研究;与20余所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成立紧密型联合实验室,例如,与清华大学共建医疗语言处理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清华-讯飞联合实验室),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语言认知计算联合实验室等;通过大学生星火营计划,加快培养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创业人才,并且已经与包含C9在内的首批22所全国顶尖高校达成合作。
“教育是一个缓慢、优雅而美妙的过程,它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打开一扇门。”郑南宁院士表示,无论AI赋能教育发展到何等程度,都无法替代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启迪,教师的师德师风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方面影响尤为突出。即使在未来,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师德师风依然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替代的内涵。(记者 吴蔚)
《经济参考报》版面图
责编: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