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影片时隔28年首次在内地上映,对港片影迷来说,是一次怀旧的狂欢。不仅可以在银幕上再睹各个演技派的风采,还能重温那些至今流传的台词梗:
影片中的插曲《陆小凤》《初恋》,能立刻把人拉回到那个自带滤镜的90年代。
同时,你也能看到周星驰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武侠梦,为观众打造了一个充满个人特色、无法复制的“美食江湖”。
不夸张地说,《食神》中无厘头的搞笑段子,放到今天依旧能够博人一笑。
在流行复古风潮的当下,《食神》在内地上映,无疑是院线影片中一个最特别的存在。
但同时,这次时隔许久的上映,难免会让人产生疑问——还有人愿意为周星驰买单吗?
《食神》的主线故事,就是“饮食届大V”史蒂芬·周的翻身史。
但作为商人,他唯利是图、狂妄自大,在巅峰时期遭人暗算,陷入食品安全丑闻,“食神”头衔被剥夺,公司被人吞并,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
然而,落魄的史蒂芬·周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靠着出色的商业头脑,拉拢了一帮江湖兄弟,凭借自创的“撒尿牛丸”重出江湖,希望通过正当途径夺回“食神”的名号。
在经过丧失队友(“火鸡”挺身挡枪,后脱险)、遭人追杀、少林寺学厨艺等重重磨难,这位流落在凡间的“食神”终于悟出了美食的真谛。
有意思的是,《食神》也是周星驰作为电影导演的翻身之作。
在拍摄这部影片之前,周星驰与他人组建的香港彩星电影公司,联合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大话西游》系列。
只不过,如今被影迷列为圭臬的《大话西游》,当年的票房却糊得一败涂地,原本想凭借此此片博个头彩的彩星电影公司,也因严重亏损而倒闭。
这次失败,让周星驰成为香港媒体口诛笔伐的焦点,“江郎才尽”一度成为他甩不掉的标签。
彼时的香港电影,正因好莱坞电影的冲击正在走下坡路,但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周星驰决定东山再起,用自己在彩星电影公司的股份,成立了星辉海外电影公司,《食神》便是他自立门户后的第一部作品。
电影里,史蒂芬·周凭借他对饮食的真心,重新夺回“食神”的名号,而在电影之外,周星驰凭借这部作品拿下1996年香港电影票房亚军(4086万港元),仅次于成龙的《警察故事之简单任务》。
作为观众,你很难不被影片中史蒂芬·周的真情流露而感动,也很难不被《食神》无厘头的笑点和简单直白的主题戳中。
如今再看《食神》,你会发现这是一部极具现实讽刺意味的影片。
史蒂芬·周从餐饮神坛跌落,之后东山再起的经历,也是餐饮界去伪存真的过程。
影片的前30分钟,精准刻画了史蒂芬·周的利欲熏心。
他收买业内权威厨师,在业内比赛中既当选手又当裁判,在媒体面前唱双簧戏,只为牢牢锁定自己作为“食神”的地位。
作为连锁餐厅老板,他罔顾食客的权利,凭借各种花里胡哨的噱头,疯狂抬高市场价,街边常见的杂碎面也能摇身一变成为高价的“刻骨铭心初恋金银情侣套餐”。
然而,卸下“食神”光环的史蒂芬·周也并非一无是处,他凭借自己的头脑,用一颗手打“撒尿牛丸”化解庙街两个帮派的矛盾,带领江湖兄弟一起发家致富。
他也能巧妙规避同行的暗算,出其不意地把街边小吃发展成现代工业化食品,开工厂、做罐头,让产品打入连锁便利店。
至于他曾经赖以生存的媒体营销手段,此刻仅仅是恰到好处地推了一把。
而真正让史蒂芬·周完成蜕变的,则是那份经他改良后的“黯然销魂饭”,它源自“火鸡”做的叉烧饭,也是他最落魄时,吃到的最有人情味的饭。
这样的食物没有任何宣传噱头,也不刻意挑剔烹饪工艺,有的只是百分百雪中送炭的真心。
直到食神大赛的最后关头,史蒂芬·周才意识到,真正的美食应该首先有“心”。
“食神”可以是头脑精明的商人,可以是技艺精湛的厨师,但最首要的,应该是诚心诚意的食客。
这也正应了那句经典的话,只有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一个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讽刺的是,《食神》上映后的28年里,我们经历了太多食品安全问题。
假酒、毒瓜子、毒大米、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毒生姜、僵尸肉、黑作坊外卖、化妆鸡蛋,还有混装食用油的油罐车……
就像影片里顶替史蒂芬·周、粉墨登场的新“食神”唐牛一样,这个社会似乎从来不缺这样的跳梁小丑,现实中的我们如《食神》里被隐去的普通食客,似乎从来都没有真正能发声的机会。
同样,也是在《食神》上映后的28年里,人们逐渐发现了食物背后存在无数人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老广的味道》《寻味顺德》《人生一串》……一众现象级美食纪录片的出现,既丰富了人们对于食物的感官体验,也展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美食文化。
相应地,影像中的食物越是丰富,越能带动现实中人们与食物的互动。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食物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渗透到了人们社交生活中。
种草、打卡、拔草,团购、点评、返现,联名、限量、排队……28年过去,《食神》里的“撒尿牛丸”已经不再神秘,但人们依旧如电影里的一般,对带着新噱头的食物趋之若鹜。
一桌菜上齐,全桌人让“手机先吃”,成为当下最新的“餐桌礼仪”。
食物与人在这种奇妙的互动下,又催生出各种带有地域特色的网红美食,哈尔滨冻梨、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人们重新感受到,食物带火一座城的力量。
另一方面,影像中的食物也逐渐成为人们在网络世界的精神寄托,探店和吃播视频,正在逐渐缩小人们对事物的形容,似乎一夜之间大家都陷入了一个怪圈,“好吃”的标准都变成了“拉丝”、“糯叽叽”、“入口即化”……
以上这些现实生活的迅速变化,我想周星驰当年自立门户拍摄《食神》时,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回到开头提到的问题,2024年了,还有人愿意为周星驰的这部老电影买单吗?
港片影迷会,因为它是香港电影受到好莱坞冲击时的逆风之作之一,重温《食神》某种程度上也是重温那个时代的风貌。
美食爱好者会,因为它远早于各路美食纪录片,让人们领略食物魅力的作品之一,在大银幕看会更有感觉。
我想,看到这里的小伙伴们,应该也愿意为周星驰买单,这样经典的老港片进入内地院线,怎么能忍住不去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