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8月26日刊出对美国前资深外交官查尔斯·弗里曼(中文名傅立民)的访问内容。
傅立民出生于1943年,曾历任美国国务院中国事务主任,美国驻华公使和助理国防部长等职务,有着丰富的外交工作经验。他最为中国人熟知的印象,是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历史性的访华之旅中担任美方首席翻译官。退休后,傅立民仍活跃在学术界,先后在美国多个知名智库或研究机构任职,就国际热点话题包括美中关系发表研究文章。
最新的报道提到,在过去十年中,傅立民一直对美国对华外交持相当批判的态度。在他看来,与尼克松不同,近几任美国总统对不断发展的全球秩序理解不够深刻,不愿承认美国全球影响力正在迅速衰退的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中关系的恶化。
傅立民资料图。图源:布朗大学沃森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所
傅立民表示,贸易和技术战是由美国发起的,而不是中国;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作用是美国削弱的,而不是中国;同样是美国,在坚持用可疑的“国家安全”考虑,取代比较优势和经济因素来管理国际贸易,而不是中国。
他说,“中国正持续与其他国家就市场开放议题进行谈判。美国则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美国对华政策现在主要由制裁组成,它们旨在削弱中国出口和技术进步。”
傅立民提出了区分中美不同竞争模式的分析框架。第一种是“相互较劲”式的竞争,它会激励两国不断地提升本国在各领域的表现,相互超越。
第二种是“恶意对抗”式的竞争,采取这种竞争模式的目标就是削弱对手、阻碍对手进步,而非自我完善,这也是目前美国在处理对华关系时的做法。
第三种是“不共戴天”式的竞争,意味着彼此都渴望彻底消灭对方,这种模式主要发生在二战和冷战时期。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那些长期与美国结盟的国家外,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不愿意在美国、中国或俄罗斯之间做出选择。这是一个中等强国林立、无世界霸主、坚持自主权、拒绝被大国奴役的时代,与冷战时期完全不同。
《南华早报》在访问中提到,知名国际关系学者、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洁勉去年提出,一种“自恋式的未来史观”是美国对华政策转向日益对抗的症结所在,因为美国希望保持其霸权,或者至少延缓其自身的衰落。
对此,傅立民承认,“我非常尊敬杨博士,我很大程度上同意他的分析。”他说,“换位思考是成功外交的基础,而现任美国政府并不懂这一点。”
“我相信美中两国没有理由成为对手,凭借战略眼光和娴熟的外交手段,我们可以设法和平过渡到一种以平等互利为基础的关系中。”傅立民说。
他提到,老一代的美国“知华派”官员曾受到冷战分子的迫害和恐吓。他担心,在目前的气氛下,美国很可能会倒退到类似的境地,我们的学者、智库研究人员和政府中的中国问题专家都害怕挑战政治阶层的普遍无知。
他在提到基辛格时称,“要知道,基辛格一开始不仅对中国一无所知,而且像他那个时代许多欧美国家的人一样,对中国怀有蔑视和反对的态度。但与中国的直接接触,让他改变了看法,并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中美关系顾问。”
“环境造就了他。未来的情况可能会让中美两国政治精英之间相互尊重的合作恢复,因为双方都认识到,两国都可以从这种合作中获益。”傅立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