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53岁的董倩和17岁的全红婵在一起时,会爆发出如此强烈的化学效应!

全红婵再次成为焦点!

这次的关注点不再是赛场上的出色表现,而是赛场外交往中的内涵输出。

就连董倩也连连称赞全红婵,称赞她的智商和情商都非常高!

在采访中,全红婵究竟和董倩说了些什么?

采访截图

“他们读书的人也要起早贪黑上学,他们也很累的。他们和我没什么区别。”

这是当董倩询问“你累不累?”时,全红婵的回答。

这个回答让董倩感到非常惊讶。

“这个小姑娘不一般。”

在8月18日的《面对面》节目中,董倩采访了跳水冠军全红婵和陈芋汐。

在采访之前,董倩有些担忧。

作为一名奥运冠军,自然会面临众多采访要求。

全红婵在接受董倩的采访中,这位来自广东湛江的少女以言简意赅、干脆利落的方式回答问题,

没有太多的弯弯绕绕,有时甚至让人难以分辨是哭还是笑。

“这一届的金牌和上一届在你心里有什么区别?”

“上一届的时候我有点矮,走路时金牌打得我肚子老痛了。这一届金牌没那么重了。”

全红婵身上有着无数个这样的采访“名场面”,

许多人认为全红婵在面对采访时不够严肃认真,

无法提供所谓的“深刻内涵,独到思想”。

这些言论使得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倩虽未采访过全红婵,但也有些许忐忑不安。

然而,在实际采访中,全红婵给董倩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董倩进行了轻松的采访,将严肃的氛围转化为愉快的谈话,首先关注的是选手们的情绪。

她首先对全红婵获得了冠军表示认可:“但是你是冠军!”

她注意到全红婵的情绪不高涨,便进一步关心道:“你好像不怎么开心。”

在来来回回的交谈中,全红婵逐渐向董倩倾开了心扉,吐露了自己的烦恼。

她承认自己的动作现在不如以前那样出色。

过去的感觉是“很飘”,但现在几乎在我完成空中动作时,我的手就要碰到水了。

董倩立刻回应道:“那是因为你高了。”

采访截图

这样富有深厚人文关怀的采访,无论谁都会忍不住想要多说几句。

在全红婵进入了采访状态后,

董倩并未急于追问关于赛场上的问题,

而是继续以关心的态度询问全红婵的日常生活。

全红婵在面对训练问题时坦言:“累得早上起不来,有时候早操都没去。”

全红婵表示,当她跳得不好或受到批评时,她常常会感到悲伤。

这些简洁而情感细腻的回答,

毫无疑问表明全红婵已经完全信任了董倩,并且非常愿意与董倩分享她的内心世界。

董倩与全红婵的交流就像是一位母亲和女儿之间的交流。

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不尖锐也不刁钻,

所有的问题都从全红婵的感受出发,逐步引导沟通。

在这次采访中,全红婵对自己的坚持、人生的感悟、国家荣誉感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有人称她是“天才”,但全红婵有自己的见解。

“我跳好了,把训练做好了那一刻才是天才。其实每个运动员都很刻苦,我也可以称他们为每一位都是天才。”

全红婵对于金牌的看法更是独树一帜。

在全红婵看来,她在国外比赛中,无论是自己还是陈芋汐获得单人金牌,都毫无区别。

因为“都是中国的,谁得不重要。”

多么单纯的想法!

尽管她的回答看似直白如常,但细细咀嚼却能品出人生百味。

一个已经在跳水中训练了十年的孩子,早已从这项运动中领悟了许多关于人生的哲理。

一个当之无愧的“小哲学家”。

节目一经播出,众人纷纷赞叹全红婵,连董倩也按捺不住,表达了她的感受。

“她是个高智商、高情商的孩子,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的是最通透的人生的一些道理。回溯过去的三年,你能够看到一个孩子的成长。”

此时此刻,

人们不禁回想起不久前南方日报的记者朱某公然在网上对全红婵进行侮辱的事件。

为何全红婵在记者眼中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

采访还是质疑?

全红婵在《面对面》中的卓越表现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持有相同的意见。

近期,南方日报的记者朱某对全红婵进行了多次评价,使用了一系列贬义词。

“疯疯癫癫”、“不得体”、“像白C一样”等词语用于形容全红婵,

这些极具贬义的言辞激起了众怒。

一时间,网络上议论纷纷,网友们纷纷挺身而出谴责朱某,然而至今朱某仍未向全红婵道歉。

朱某身为一名在新闻界积累了多年经验的“资深记者”,

竟然在镜头前说出如此缺乏水准的话。

纵观朱某的整个言论,

大致意思是希望全红婵加强文化学习,以便在未来不再从事跳水运动时也能有其他的发展机会。

不论这些话语是否具有“父权制”色彩,

总体而言,虽然语气平和,实质上是一种建议。

然而,一个记者在用词和表达意思时如此偏激,

只能说明他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非常低劣。

正如网友们所言:“连话都不会说还当什么记者?”

此次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新闻行业的激烈讨论。

事实上,全红婵并非首次遭遇此类事件。

全红婵在一场赛事结束后,渴望尽快返回以便休息,

然而,由于前方挤满了记者,无法回避,她只得小心翼翼地贴着墙壁行走。

尽管如此,还是被敏锐的记者发现并叫住,她只好上前接受采访时。

面对记者“这次比赛感觉怎么样?”的提问,

全红婵回答:“挺好的。”

然而,记者并不满意,

立即以一种不耐烦的语气严厉追问:“就挺好的?每次都挺好的,能不能说点别的!”

全红婵被吓了一跳,一脸无助和委屈,

然而,她仍然回答道:“还行还行。”

本以为会因此结束,没想到这位记者变本加厉,

接着不耐烦地喊:“来来你上来,上前面来一点啊!”

尽管赛后采访运动员是情理之中的一件事,

但这等粗暴的态度和不耐烦的语气实在令人愤怒。

这不禁让人质疑:体育记者究竟发生了什么?

实际上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记者的业务能力不足。

运动员们在经历了激烈的赛场拼搏后,希望能够回到住处好好歇息,而不是被记者们纠缠不休。

然而,有些记者不是去询问一些涉及运动员隐私的问题,

就是以态度粗暴的方式采访运动员。

如果记者连这点专业素养都没有,如何能胜任这份工作?

其次是没有真正尊重运动员。

我国许多体育项目,如跳水和体操,都以年龄较小的未成年运动员为主。

因此,当记者进行采访时,他们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与运动员同等的位置上来看待,

更谈不上把他们当成国家的骄傲来对待。

他们自高自大,洋洋得意地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以此来展现他们的优越感。

这些行为很难让人相信是一个专业记者所能为。

在这种风气下,我们该怎么办?

赛场之外的挑战更加艰巨

类似全红婵的经历,有许多运动员都曾经历过。

在今年的射击项目中,盛李豪和黄雨婷赢得了混合团体十米气步枪的金牌。

然而,后来的采访内容却让两位运动员感到无奈至极。

记者首先询问盛李豪:“比赛前夕你俩谁紧张?”

盛李豪有礼地回答:“我觉得都挺紧张的。”

然而,记者却不依不挠:“如果非要分个高下呢?”

盛李豪此刻表情十分无奈,只得回答:“那当然是我紧张了。”

随后,记者转向黄雨婷提问:

“他(盛李豪)是不是有一点大哥哥的感觉?还是说其他的感觉?”

黄雨婷也有些尴尬,她不确定记者问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

最终她老实回答道:“就是朋友的感觉。”

这种问题既与比赛无关又完全不顾及运动员的感受,

引得网友们纷纷展开讨论。

不仅记者如此,有些民众也将注意力放错了地方。

王楚钦和孙颖莎是国乒的搭档,他们一起创造了很多辉煌的成绩。

然而,有些人频繁在网上寻找他们所谓的证据,以此来推断两人之间存在超出友谊的情感,

坚信他们一定有比朋友和搭档更深一层的情感。

甚至在巴黎奥运会女单32强赛后采访孙颖莎时,

记者始终围绕王楚钦进行提问。

尽管孙颖莎尽力将话题引向自己的表现,

记者仍然问道:“赛后会安慰王楚钦吗?”

可以想象孙颖莎此刻的心情是多么复杂,

最终,她的回答是:“我还要准备下一场比赛。”

这种不仅不专业还对运动员造成影响的采访不胜枚举,

在这样的环境下,运动员们只会越来越抗拒采访。

迫切需要对记者行业进行适当的整顿和培训。

记者应将尊重置于首位,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这样才能赢得运动员的配合和大众的认可。

董倩被回看时,她始终将运动员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她提出的问题既有专业性又易于被人们接受。

她能够担任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这也并不奇怪。

结语

运动员的金牌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耀。

没有人可以借着“为他们好”的幌子来批评或谩骂他们。

尽管全红婵年纪尚轻,却已踏上了艰辛的训练之路,或许在文化课方面稍显不足。

然而,我们不应在此刻就对此妄下定论。

毕竟,人无完人。

我们应该希望每个人都能展现出对运动员的尊重。

#深度好文计划#
举报/反馈

彩娱孜然

871获赞 251粉丝
还没有任何签名哦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