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双陆、石博茕吗?
一起来入老祖宗的棋局
看他们如何玩出“新高度”

平常生活中活跃气氛、打发时间时玩的小游戏,其实早在中国先秦时代便已经有了,那时的玩法还是相当复杂的“桌游”,其中古人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就是“六博”。

我们的老祖宗
不仅留下了华夏数千年璀璨的历史文化
还有众多令人着迷的娱乐方式
一起来看看这些游戏器具长什么模样吧~
秦·石博茕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这件石博茕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园,直径4.8厘米、高4.35厘米,环周有14个小圆面,其中12个分别刻有阴文数字一至十二。


这件石质圆球状物体是六博中的博茕,类似于现在的骰子。这件石博茕制作简单,应当是当年在秦陵负责工程的官吏或工匠等人游戏所用的实物。




秦·玻璃棋子
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藏


这一套玻璃棋子出土于秦汉新城一座战国秦墓,1组共有21件,长方体,大小基本一致,其中10件表面覆盖白色钙化结垢,部分可见透出绿色的质料原色,另11件表面涂有紫色颜料。

中国蓝和中国紫是中国古代人工合成的两种有色化合物,是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身上彩绘中就有这种颜色。


西汉 · 六博盘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这件六博盘出土于王皇后陵园内,边长是34.5厘米,中间为正方形,每边为一“T”形,棋盘的外圈四角和四边刻画出“L”和“V”形,六博的玩法模仿的是猫头鹰在池塘捕鱼的行为,而棋盘中间的正方形代表的就是池塘。

六博是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时期,在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都很流行,发展至宋代时消失,因器具当中有六根筭筹,故称六博(亦称六筭)。
六博棋具包括棋盘、棋子、博箸等,汉代时开始使用骰子代替博箸,双方各有六枚棋子,通过投箸或骰子来行棋,先获得六根博筹的一方获胜 。

“六博”在西汉南越王墓、长沙马王堆汉墓等西汉中上层阶级墓葬中均有出土,据推测其一般在宴饮场合与饮酒同时进行,应是当时娱乐活动的重要内容。

在历史发展中,六博无意间也成为牵动政局的重要因素。

例如汉景帝还是太子时,曾与来宫中做客的吴太子因棋路发生争执,一时冲动投掷棋盘将其误杀,从而为吴王刘濞谋反提供了借口,拉开了七国之乱的序幕。

西汉 · 陶围棋盘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这件围棋盘出土于汉景帝阳陵南阙门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一件围棋盘实物。

这件围棋盘两面均阴刻直线,但根据学者的研究,其中纵线9道、横线13道的一面是对弈所用,边四路交叉处刻有十字交叉线,推测是“星位”,而另一面刻纵线11道、横线17道,边四路十字交叉刻线不完整,可能由于刻画失误并未使用。遗址出土的铺地方砖一般长宽为33厘米左右,结合棋盘残余的刻线数目推算,陶棋盘盘面应有纵横线各17道,这说明西汉时围棋已具备现代围棋的雏形。


因六博等游戏的盛行还诞生了一个延续千年、流传至今的古老词汇——博弈。

博指六博,弈指围棋,博弈在民间高度普及,是时代风貌的重要缩影,汉代围棋已具备现代围棋雏形,

究竟是何人发明了围棋呢?其中一种说法是“尧舜造棋”。据先秦古籍《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写“尧造围棋,以教丹朱”,丹朱即尧的长子。

春秋战国时期,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中记载:“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这就是成语“举棋不定”的出处,形容人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样子,从侧面说明围棋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汉景帝阳陵出土的
六博盘和围棋盘有个共同点
它们都是用陵园铺地方砖加工而成
因陋就简、质朴粗率
看起来不像是陪葬品
更像是守陵人为消遣而制作的娱乐器具
这不仅说明博弈类游戏在民间的高度普及
也反映出西汉社会的稳定富足
时代发展欣欣向荣

隋 · 玛瑙琉璃双陆棋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1986年6月,这副棋子出土于西安市东郊隋代清禅寺遗址的一座舍利墓中,据考证,应当为古代游戏双陆的用子。双陆子,又称“马”或“双马”“揠”等,以黑白两色最为常见,也有青、红、黄及其他颜色;质地多为木质,也有犀角、象牙、琉璃、玉石质地,“长三寸二分,上径四分,下径寸一分”,其形状是“底圆平而杀其上”或如“捣衣椎”状、“截柿”形、“浮屠(塔)”形。

双陆属于二人博戏,因棋盘左右各六路而得名。它起曹魏时期经西域传入,后流行于南北朝至宋元时期,唐代时尤为兴盛,明清时逐渐衰落,近代失传。在《类要》《事林广纪》《山堂肆考》《格致镜原》等古籍中均有关于双陆的资料。
据考证,双陆的行棋方法及取胜结果与现代跳棋有些相似,宋代专论双陆的著作《谱双》中,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双陆的类型、盘马制度、常局格制、南北局例等。

图源 / 陕西历史博物馆《观往知来》

不同于围棋,双陆棋可谓舶来品。

隋唐时期,著名诗人李白、韩愈等文人墨客在其诗歌中也反复提及过六博场景,如李白在《相和歌辞·猛虎行》中写“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韩愈在《送灵师》写“六博在一掷,枭卢叱回旋”,都表明六博是当时文人雅士交际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双陆棋随着发展,逐渐从达官贵人中流入民间,至宋朝时已成为普通百姓娱乐方式之一。

据考,资料典籍中最后一次关于双陆棋的描写出现于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如今双陆棋的棋艺早已失传。


北周 · 安伽墓围屏石榻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2000年,出土于西安的北周安伽墓围屏石榻,其正面屏风的第 4 幅下半部分就刻绘有打双陆的场面。


安伽墓围屏石榻、石门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 · 刻纹象牙小棋
武威市博物馆藏


这套双陆棋子1980 年出土于武威南营乡青嘴喇嘛湾唐代吐谷浑墓葬,共21枚,象牙质、半球体,顶嵌圆形柄,器表雕刻花、鸟、蝶等,生动逼真,部分棋面漆红彩。其中7只残,或裂为两半,或掉柄。

这幅刻纹象牙小棋正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从长安出发:丝路申遗成功十周年主题展”展出中,因精美小巧引得众多游客驻足。



唐 · 陶棋盘与蚌棋子
西北大学博物馆藏

陶棋盘长30厘米、宽29.1厘米,出土于唐长安城太平坊实际寺,其盘面阴刻经纬线11道,在交汇点有一个“叉”型符号,其棋子圆形,两面微鼓。



唐 · 陶棋盘与黑白石围棋子
陕西体育博物馆藏


唐代围棋有了空前的发展,棋上升到与琴、诗、画并列的风雅之事,成为四艺之一。

唐代实行“棋待诏”制度,棋待诏是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都是通过重重考验筛选出来的,中国围棋中的“国手”之说也是从这个时候兴起。




宋·铜象棋子
陕西体育博物馆藏


这组象棋子共21枚,上面刻有卒、砲、马、士等文字。不过当时的“砲”为石字旁,与如今火字旁的“炮”不同,反映冷兵器时代的砲兵主要是利用投石车抛掷石块来打击敌人的。


象棋亦作“象碁”,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已广泛流行,直至宋代完全定型成为今日的形制。象棋各子的得名,是由象征不同兵种而来的,即将、帅、车、马、士等,与春秋时期的兵制相吻合。


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七国象戏》、尹洙《象戏格》《棋势》、晁补之《广象戏图》等问世,民间流行“大象戏”。南宋时期象棋家喻户晓,如李清照、文天祥等名人都嗜好下象棋。宫廷所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还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时出现了洪迈《棋经论》、叶茂卿《象棋神机集》、陈元靓《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




实际上六博规则

还衍生到了不同的领域中

比如铜镜之上



西汉·乳钉博局纹铜镜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该镜直径约21厘米,在镜面主纹内由乳钉和“T”“L”“V”形纹饰的间隙构成一个个纹饰组,其中填饰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瑞兽图像。


“博局纹”最主要的特征是镜背装饰图案由“T”“L”“V”三种符号组成,与棋局游戏“六博” 的棋路相同,故称为“博局纹铜镜”。其中“T”“L”“V”形符号也称规矩纹,“规”指的是圆规,“矩”指的是角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纹镜实际就是对社会行为的一种规范。


来源:文物陕西 责编 闫含


举报/反馈

西安发布

159万获赞 103.6万粉丝
发布权威信息,解读民生政策,传递温暖力量
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