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随着可再生能源比例的逐步提升,能源市场化机制逐渐健全,可再生能源将进一步引领能源革命主流方向,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强大动力,支撑“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推动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现阶段还需要立足煤炭,清晰认识到现存庞大煤电机组在助力能源清洁转型上所具备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优势。
林伯强在全球低碳经济浪潮下,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成为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发展动能的必然选择。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与担当,更显示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承诺的坚定态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如何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任务。因此,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行动,力促“双碳”目标达成。
-01-
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相较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本土特性和绿色低碳特征,大大凸显了中国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全球第三次能源转型在碳中和背景下加速推进,加上世界范围内多重因素的交织叠加,全球能源体系正迎来大变局。中国应抓住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时代机遇,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跨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需要准确认清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关键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产业要在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步伐。应积极推动西北部大新能源基地建设(风电、光伏),通过大运输(特高压和氢能)和大电动汽车战略,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使能源发展立足于国内产能,同时满足低碳发展战略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客观要求。  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在于电力市场化建设,需要立足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基本前提,统筹协调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煤电的关系,加快建立合理体现各类电源灵活性及稳定性价值的市场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新能源市场体系逐渐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有望成为电价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发展绿色电力证书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缓解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问题,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价齐升,改善可再生能源运营商的收益水平,进而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
-02-
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能源消费的电气化进程,是实现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求的重要抓手。由于风电、光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及不连续性,灵活性电源在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将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面临着新能源发电比例逐渐增加、源网荷协调困难、用户侧供需互动需求加大、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等多方面挑战。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必须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考虑到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长期性、差异性、灵活性和创新性,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要以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为基本原则。未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不仅包括风电光伏、智能电网,还应包括支撑性的火电及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储能系统、氢能等。  为保障能源供需双侧的协同发展与动态平衡,在生产侧,应该综合利用储能、CCUS、氢能、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加大储能配比的提升力度,为风电光伏提供稳定保障;在消费侧,逐步推进电价机制改革,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参与保障电力稳定供应。加快完善电力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建设,以充分体现储能技术价值和加快可再生能源消纳。电力消费的演进趋势正呈现数字化、市场化、低碳化特征,需要通过市场化机制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的系统性升级改造。 
-03-
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积极作用
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系统,需要政策保障和市场发展。我国将持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离不开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效联动,市场需要能够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而政府则是维系新能源市场健康运行的关键外生因素。因此,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还要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通过政策干预手段有效地弥补市场失灵。  一方面,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推动,政府政策作为顶层设计的核心支撑和保障,对能源系统清洁低碳化转型影响巨大。围绕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难点、堵点问题,政府需要考虑如何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深入推进能源体制改革,以保障能源体系的低碳转型能够兼顾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经济性、低碳环保的“能源三角”。加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政策顶层设计,比如重点培育与发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等关键产业,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引导终端部门开展电气化改造,积极推动电能替代和电动汽车应用。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新型能源体系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健全能源市场化机制,使政府、企业、民众等各方持续形成合力,以实现新能源安全有效消纳和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我国正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速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完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逐步提升新能源市场化交易比重,以及容量成本回收机制的推广应用将是未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发展的重点。需求侧响应资源的市场化开发与价格形成机制创新将是未来政策关注的重点,需要引导用户积极参与到新能源消纳、系统调节之中。  
-04-
加快推进新型能源系统配套设施规划建设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因此,推动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  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和最先进的煤电系统,具有“存量大、效率高、机组新”的典型特征。通过保留布局合理的煤电系统,未来可以灵活应对极端气候对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威胁和冲击,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保驾护航”。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这一要求既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也是推动能源领域顺应时势发展的有效举措。从成本角度看,煤电退役除了需要固定成本归零,还需要投入拆迁费用以及其他职工安置再就业等成本,这个就是煤电的“退役预期”。如果把“煤电+CCUS”技术经济性评估纳入煤电“退役预期”,即仅包含发电的变动成本和CCUS改造配置成本,其成本竞争力相对于“风电光伏+储能”方案会大大提高。  因此,需要积极布局CCUS技术的规模化发展,以期在大比例风电光伏并网的背景下,降低对储能系统的依赖,以较低成本支持“双碳”目标实现。  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需要优化和完善保障能源供应的基础设施。我国正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如何通过储能、氢能、数字化、智能化等综合性手段,构建和优化以新能源供应为主的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将不稳定的风电光伏转变为稳定可靠的电源,将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最大挑战。  高比例新能源需要大量的配套储能,而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前瞻性的战略部署。鉴于在交通、工业与建筑等高碳排放部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氢能有望成为减少碳排放和保障能源安全的低碳转型综合性解决方案。  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氢能终端应用场景,实质性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和规模化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新型能源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源领域的数字化可以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应用于能源生产消费的全过程,而智能电网则是配备了包含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在内的新型电网,能够在预测或感知系统不稳定的前提下快速作出科学决策,保障电网安全稳定供电。  (作者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嘉庚创新实验室研究员)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
举报/反馈

中国经济时报

26.7万获赞 18.7万粉丝
国研中心主管、主办的一份综合性经济类日报
中国经济时报社官方账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