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范易成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氢能已成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在日前举办的“绿动全球 氢启未来”第二届上海交通大学绿氢产融发展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讲席教授凌文表示。

氢能作为一种绿色能源,燃烧产物只有水,清洁低碳、高效可持续,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

据介绍,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一产氢大国,约占全球产量30%2023年氢气产量约3550万吨。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有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重点产业集群,中部及西部川渝地区也初步形成新的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其氢能产业的发展将对全国产生示范效应,成为推动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上海交大全球创新研究院绿氢产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高效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忻雷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综合来看,长三角地区的氢能产业发展在科研创新、产学研转换、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创新以及经济协同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据忻雷介绍,“科研能力方面,上海的交大、同济,浙江的浙大,江苏的东南大学等在氢能领域都很强,由高校主导的一批科研院所,以及许多知名企业、机构,在过去十几年里,为我国的氢能相关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其中,电解水制氢和燃料电池发电是氢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存储和转化载体的两项核心技术。此次论坛上,上海交大致远讲席教授、燃料电池研究所所长章俊良介绍了氢制取与氢应用的技术进展与瓶颈问题,并展示了上海交大燃料电池研究所在PEM燃料电池与电解水制氢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据介绍,目前团队研发的低贵金属催化剂与膜电极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装机量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累计配套系统7000余套。

在忻雷看来,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备的产业链是另一大优势。“在上海,临港正打造氢能发展的引领区,并建设‘国际氢能谷’。在江苏、浙江也都分别形成了一些重点的氢能源的产业园,长三角地区的氢能产业覆盖了从制氢、储运到燃料电池、整车和加氢站建设的全产业链。

作为全国氢能产业的先行者之一,江苏如皋市早在2010年便抢跑氢能产业赛道,规划建设了13万平方米的氢能专业孵化器和氢能专业加速器,吸引20多家优质氢能企业扎堆落户。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相对完整的氢能产业体系。

位于浙江嘉兴港区的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总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通过集聚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吸引了国内外氢能头部企业落户。今年7月,长三角最大规模加氢站也在园区内正式启动,储氢量达到1000公斤,每日可为约200辆氢能重卡提供氢能加注服务。

政策层面,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为全国的氢能产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支持。

《规划》提出,目标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

长三角地区的各省市也出台了不少支持氢能发展的相关政策。

上海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区域级氢能发展规划(《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 年)》),推动加氢站建设及氢能汽车发展,对建设氢能汽车产业聚集区及加氢站做了布局规划,并对加氢站相关监督管理细节等做出要求。

江苏印发《关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南京、无锡、苏州、张家港等地开展氢能汽车示范项目;规划在重化工港口建设一批加氢站,以示范应用促进氢能产业发展。

浙江出台《关于全力构筑我国氢能产业高地的建议》进一步明晰未来氢能产业发展方向,探索发展绿氢,利用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制氢,在舟山等沿海地区开展试点工作。

安徽出台《安徽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统筹氢能产业布局,以技术突破和产业培育为主攻方向,以示范应用为切入点,着力构建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水平高、配套设施完善、示范应用领先的氢能产业体系。

氢交易是碳中和的重要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手段。上海在绿色金融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今年7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发布了《关于协同做好“上海产业绿贷”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聚焦重点领域,稳步提升产业绿色金融新优势。围绕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绿色制造、环境治理、绿色低碳产业、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开展金融产品研究。其中,重点产业就包括加氢站等氢能项目。

忻雷建议,要构建区域氢基绿色能源和碳氢交易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综合生态服务体系。他认为,碳氢交易服务平台将成为透明高效、低碳公平的绿色能源产融发展新赛道。

“上海应该承担更多的角色和工作,因为上海已经有了全国性的碳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目前每年的碳排放配额交易量占全国总量的相当大比重。而未来氢交易所的成立对上海至关重要,作为碳交易的补充和对冲机制,能形成碳氢交易的‘双引擎’”。

谈到长三角氢能产业发展的未来,忻雷认为,挑战与机遇并存。“不能把发展氢能变成一个城市经济的负担,要用整体产业链来驱动。”他建议,要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做出前瞻性的布局,让金融、技术、产业、资源等多方参与进来,用合理的投入,产生恰当的经济效应。

举报/反馈

界面新闻

2933万获赞 347.1万粉丝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界面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