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海楠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和2035年的主要目标,助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意见》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改革任务的进一步重申和落实,其中通过清晰的转型路线和重点领域任务部署,凸显出施策的高效以及政府坚定推进绿色转型的决心。
不留“死角”推进全面绿色转型
近年来,我国在践行经济社会细分领域的低碳转型上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在全国形成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地理空间格局,更奠定了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绿色发展底色。
作为国家层面进行系统部署的政策文件,《意见》重申“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客观上也践行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我国已经制定了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其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前提。这需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不留“死角”地推动全面绿色转型。
实际上,“坚持全面转型”正是《意见》重申的核心要求之一。《意见》明确,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在姜文来看来,绿色发展理念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特色,给中国式现代化镶嵌了浓重的“绿色”。
“这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本质要求。”姜文来强调,要在发展中做到惠民、利民、为民都以“绿色”为底色,通过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创建人与自然相生相融新格局,让人民在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此外,全面绿色转型还离不开坚定不移的改革决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坚定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其动力源于国家不断深化改革的决心。比如《决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明确的一系列改革任务部署。
周宏春表示,需要明确的是,各地方在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培育和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时要确保协同、创新与安全并济,切勿出现虎头蛇尾和顾此失彼。
在强调要“坚持全面转型”的同时,《意见》也明确了坚持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和安全转型的要求。其中,《意见》提出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实际,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科学设定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先行探索。
《意见》还要求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妥善防范化解绿色转型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切实保障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用绿色科技创新撬动全面绿色转型
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命题宏大,确保任务高效落地执行是保证长远目标达成的关键。这就需要增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政策的一致性取向,清晰划定重点领域,完善转型政策,让政策落实有的放矢。
“通过完善绿色转型体系,培育转型优势,将为我国树立影响深远的产业链核心优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率先在产业链构建与衔接上占据绿色转型发展的优势,实现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绿色循环,不仅能够继续拓宽企业稳定发展的路径,也有助于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汪浩看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这一过程必须选重点领域,集中发力,确保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根据《意见》确定的两个阶段目标:到2030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增强,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显著进展,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为此,《意见》围绕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等五大领域,以及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等三大环节,部署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该如何挖掘推动全面绿色转型的着力点,撬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其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备受关注。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助于传统产业升级,还能推动新兴产业成长,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杨志云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颠覆性技术,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绿色科技创新则是塑造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他强调,在绿色转型中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质的高度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关键是通过科技创新重塑传统产业特别是提高传统制造业的绿色化程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