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曾言:“人心之险恶,甚于山川之险峻,知天之难。”
层次较低之人,因见识有限,心绪杂乱,所视世界复杂多变。
而层次高的人,拥有深邃的智慧,心如明镜,所观世界简单明了,人际关系亦然。
孔子亦云:“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常怀忧虑。”
智慧之人,待人以诚,行事以信,坚守原则与底线。
日久天长,他人亦会给予相应的尊重。反之,智慧不足之人,常忧心忡忡,疑神疑鬼,满心算计,终致亲朋疏远。
生活中,往往是层次不高之人,思虑过多,而层次越高之人,生活越简单,与之相处,如沐春风。
1.
不为名利所困
在《庄子·刻意》中,庄子指出:“众人追求利益,廉洁之人追求名声,贤者追求志向,圣人追求精神的精粹。”
纷繁世界,名利交错。常人追逐名利,亦受其束缚,终日烦恼。
而层次高的人,洞悉了人生的真谛。明白人生不过是红尘中的一场修行,名利之争,终将成空。
净化灵魂,才是此行的真正目的。
庄子与惠子情同手足,惠子成为梁国宰相后,庄子前往探望。
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此来,意在取代你。”
惠子听信谗言,惊慌失措,连夜派人搜捕庄子。
庄子对惠子说:“有一种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非竹实不食。有只猫头鹰抓着一只死鼠,见它飞来,以为要夺他的死老鼠食。”
与梁国宰相之位相比,庄子更珍视的是彼此的友情。
《道德经》有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人生在世,面临诸多诱惑。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杂乱的声音,使人头昏脑胀;
多样的口味,使人味觉失灵。而名利与珍宝,令人心醉神迷,迷失本性,忘却初心。
层次高的人懂得名利是心之魔障,若执着于此,必受其困扰。
唯有对名利保持警惕,追求内心的充实与满足,方能享有简单而纯粹的自由。
2.
《易经》所云:“动必有失。”
人生在世,每有抉择,便有得失。
这是自然之理,如同鱼与熊掌,难以兼得。
人们的烦恼,往往源于对得失的过度执着。
总是在计算得失,企图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回报。
当期望未能实现,便感到痛苦万分。于是,心中充满了患得患失,难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幸福自然难以触及。
然而,那些真正的智者,早已洞悉得失乃天命所系,尽己之力,而后顺其自然。
他们依从内心行事,减少了无谓的计较,生活因此变得简单。
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日,庄子在湖边垂钓,楚国的两位使者来到他面前,希望邀请庄子前往楚国担任宰相,辅佐楚王。
庄子对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种神龟,寿终正寝时已逾千年,其遗骸被供奉在庙宇之中。你们说,我是愿意像那只龟一样死去后被供奉,还是愿意活着像泥鳅一样在泥土中自由翻滚呢?”
使者回答说:“当然是愿意活着在泥土中自由翻滚。”庄子答道:“那便请让我继续在泥土中翻滚吧。”
《庄子·让王》中写道:“随着日升而劳作,随着日落而休息,心无挂碍地游荡于天地之间,心灵自然感到满足。”
人生是一场不断的选择:若选择自由漂泊的生活,便需放弃权势的荣耀;若选择追随内心的宁静,便需摒弃外界的喧嚣。
人生也是一个去伪存真的旅程,无论得失,不在于外界的评价,而在于我们以何种心态去面对。
智慧之人都怀有一颗平和之心,对他们而言,无论得失,皆视为生命中的宝贵经历。
3.
庄子有云:“大地赋予我形体,以生劳我,以老逸我,以死安息,故善生者,亦善死也。”
自然赋予我们生命,我们应以同样的态度面对生与死。
人立于天地,与万物共生,顺应自然之道。
人生匆匆,不过数十载,转瞬即逝。
正因为生命短暂,我们对死亡心存畏惧。然而,智者早已洞察生死,超越了恐惧,因而得以自在超脱。
庄子之妻逝世,其友惠子前来致哀。
却见庄子坐于地上,腿盘,手击鼓,口唱歌。惠子问:“你怎能如此?你们夫妻一场,她为你持家育子。她去世了,你难道不应哀痛吗?”
庄子答:“我本也哀伤,但想到人本是天地之气所化。
人死,不过是回归天地,受自然之气滋养。这如同归家,应是喜乐之事。又何须哀伤?”
庄子言:“生死非有,形气之变。”
万物本是一体,生死不过是相对之观,以平常心对待。顺应自然,珍视眼前,简单之乐自可得。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真正达到高境界者,皆洞悉人生真谛,过着简朴生活。
不为名利所困,方得自由之简单;
不为得失所扰,方获喜悦之简单;
不为生死所忧,方赢幸福之简单。
《道德经》云:“万物之始,大道至简”。
最本质、最纯净、最美好的事物,皆源于简单。简单最真挚,最能触动人心。
人生上半场,由简入繁;中年之后,人生下半场,便是由繁化简的修行。愿我们皆能保持初心,随心而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