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小编的家乡这边因为降雨比较多,尤其是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前后,连着下了几场雨,这场及时雨不仅缓解了旱情,而且还带来了降温,现在晚上不吹空调也能安稳入睡了。
值得一提的是马上就要迎来“处暑”节气了,处暑也就是“出暑”的意思,指的是酷暑天气就要结束了。而在民间关于处暑,流传着“处暑在头,三九穿单衣;处暑在中,三九冻死牛”的说法,那么今年的处暑节气是在哪呢?不妨来提前了解下!
处暑节气到来,意味着什么?
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处暑”作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它通常出现在公历8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50°之时就交处暑了。而今年的处暑就是在8月22日。
处暑,字面意为“出暑”,即炎热渐退,暑气至此而止。因此处暑节气的到来,不仅标志着暑去凉来的季节转换,更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与自然哲理。
处暑,是夏秋之交的重要节点,它象征着夏季的炽热逐渐消散,凉爽的秋风开始拂面。在农业上,处暑的到来意味着农作物进入了一个关键的生长期和收获期。
此时,稻谷渐黄,玉米饱满,棉花吐絮,是农民朋友们最为忙碌且充满希望的时节。
同时,处暑也是田间管理的重要时期,适时灌溉、除草、防病虫害等工作直接关系到秋收的丰歉。
因此,处暑不仅是大自然的一次季节更迭,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关键一环。
二、“处暑在头,三九穿单衣”,是什么意思?
这句农谚,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处暑节气与后续天气变化之间的微妙联系。虽然处暑在公历的时间基本上固定不变的,可是在农历的时间波动较多。
而这里的“头”指的是农历月份的上旬,意味着如果处暑落在农历七月的上旬,那么到了农历冬季的“三九”,即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通常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但当年的三九天期间的天气可能会相对温暖,甚至到了可以穿单衣的程度。
这反映了古人通过观察节气的位置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智慧。虽然这种预测并非绝对准确,但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确实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性和参考价值。
在过去民间类似的谚语有不少,比较经典的就是冬至节气预测后面天气的了,比如“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等。
它的意思就是说冬至在月上旬,预示着冬季偏暖,而冬至在月中旬,则冬季很冷,而冬至在月下旬,则预示着当年的冬季冷得迟。类似的还有“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等。今年的冬至是在12月21日,农历是十一月二十一日,就是对应的冬至尾,看来今年冬天冷的迟。
三、“处暑在中,三九冻死牛”,有什么依据?
通过上面的介绍,在后半句就很好理解了。“处暑在中,三九冻死牛”则描绘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它的意思是说,如果处暑节气落在农历七月的中旬,则预示着接下来的冬季可能会异常寒冷,甚至到了足以冻死牛的地步。
这句农谚虽略显夸张,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古人对寒冷天气的担忧与重视。从气候学的角度来看,处暑的早晚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后续气候的变化趋势。
若处暑偏晚,可能意味着夏季的余热尚未完全散去,秋季的凉爽来得较晚,进而影响到冬季的寒冷程度。
而且今年的处暑是在农历的七月十九日,正好就是在月中旬,预示着冬季会很冷。然而,这种影响并非绝对,还需结合其他气象因素综合分析。毕竟古人的这些农谚也是根据经验总结而来的,未必就准确。
特别是现在的气候也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大家可以根据这些农谚来作为参考,从而提前做好准备,老话说“未雨绸缪”,总是有备无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