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亚文化里,印度老被隔一阵子就拉出来调侃一下。像恒河那特别的水,阅兵时摩托车玩叠罗汉,还有古老的种姓制度,以及人挤人的爬火车习惯,但凡能知道的好玩事儿基本都是特逗的笑料。就连古代历史也没跑掉,慢慢就有了王玄策的厉害传说。
就算早有人把事儿说清楚,把谣言给破了
像病毒似的传播的段子照样能在搜索引擎里占个位子
嘿,王玄策一人灭印度这事儿啊,可不是咱中国这儿开始传的,是东边的日本整出来的。多亏了日本作家田中芳树写的《天竺热风录》,这位唐朝贞观年间的外交使节,一下就成了好多人崇拜的神级人物。这人不光脑子好使,胆子还特别大,勇气过人,还有那没法儿细究的所谓伟大胜利。
网上那关于王玄策灭印度的段子
主要源于日本作家田中芳树写的《天竺热风录》
历史课本老强调中西双元结构,结果好多优秀毕业生对世界其他地方的事儿啥都不知道。就说南亚的印度吧,在科普读物里几乎都不提。这就使得好多人产生了很傻的误解,认为那儿从古到今就一个国家。换句话说,王玄策这样的人在当地有点啥成绩,就会被人自动想象成是对整个次大陆的胜利。这范围能从斯里兰卡岛一直算到喜马拉雅山脚下,把那些稀里糊涂的读者忽悠得挺兴奋。
在 1947 年以前呢,印度就是说包含次大陆在内的这么一个地理方面的名词
嘿,历史上的印度差不多就是个地理说法。就算到了现在,这里头的国家有印度本土、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要是在古代再往外扩一扩,那今天阿富汗南部、中南半岛西部的好些国家都能算进来。再说“印度”这个词,可不是本地产生的,是波斯人和希腊人对这块地方的一个统称。在英国人弄出东印度公司到这儿之前,很少有绝对统一的情况,更没法以一个单一的整体去和外面世界交流。
玄奘取经的时候,那经历里包含了当时北印度的好些个国家呢
公元7世纪,后来成了唐僧的玄奘法师在北印度溜达的时候,瞧见了一个挺有活力的内部小世界。在那儿,最牛的国家是定都在曲女城的戒日王的。这戒日王先花了6年时间,亲自出征周边几个独立的王国,逼得这些王国对他的戒日帝国俯首称臣,还得给人家上贡。完了他又在自己统治的地儿到处建佛塔,还学着古代的阿育王弄了些医院之类的慈善地方。最后呢,他也没忘了搞个佛法大会,用宗教的法子让周边的国家乖乖听话。
戒日王弄出来的银币那风格啊
可是,光靠手里的 5000 象兵、20000 骑兵以及 50000 步军,没法把威慑力扩散到更大的地方。就像同一时候,恒河流域南边,有个更厉害的遮娄其王国,稳稳地把控着德干高原呢。就因为这样,后来的人大多觉得戒日王朝不够牛,根本没法跟以前的孔雀、贵霜、笈多、德里苏丹或者莫卧儿王朝比。
鼎盛阶段的戒日王朝,也就只能在北印度稍微有点影响力。
公元 647 年,王玄策作为唐朝使节去印度,那时候戒日王朝已经不行啦。戒日王死了后没定继承人,这个管了北印度 30 年的厉害势力一下就散了。戒日王的外孙达罗犀那先冒出来,给自己弄了个“至尊王、崇高王、万王之王、转轮圣王”的名号,占了些地方。好多以前服软的王公也跟着起哄,抢戒日王留下的东西,打得不可开交。还有中亚白匈奴的后人从西北边冲过来,整个恒河流域就成了乱哄哄打仗的地方。有些领主对刚来的使节都下手,想靠这个捞点军费。
地盘变小啦,还老是乱糟糟的
那后戒日时代的一些王公,得靠打劫去填补自己的花费呢!
嘿,这唐朝使节带着三十个护卫,冷不丁就被围攻袭击了,搞这事的是以前戒日王朝的大臣阿罗那顺。这一下,王玄策只好一个人往北跑,跑到了和唐朝关系还算行的吐蕃王国那儿,还受到了松赞干布的保护。这松赞干布刚娶了文成公主没几年,乐意帮唐朝使节出口气,就派了一千二百个士兵保护王玄策,还送他到挨着的尼泊尔去招更多人。那时候尼泊尔的尼婆罗王朝没那么独立,挺依赖兵强马壮的吐蕃当局。所以就按松赞干布说的去凑人,顺顺当当弄出了七千人,跟着唐朝使节一块儿往南去。
文成公主跟松赞干布联姻以后,那松赞干布的吐蕃就向着唐使这边了
瞧到这儿,读者该清楚王玄策在印度的经历了。得找实力强的盟友帮忙,可不是像网传的那样把控局势。说到底,刚开始出问题时他是受害者,到了决定能不能翻身的要紧时候,他又是被保护的那个。在更北边的唐朝啥都不晓得,困难的时候也没派一个兵过来。
王玄策南下找说法,主力基本上是尼泊尔的人
当年6月16号,王玄策带着松赞干布给的军队又回到了印度那地儿。在开干之前,他还从东边孟加拉北部那旮旯又整来了两千到三千的帮手,这么一来,这支部队的人数就超过一万了。这里面的硬茬主力,是那些让周围国家发怵的高原战士,剩下的人对本地的情况也挺熟。
就算在恒河流域最牛的时候,那印度军队也没多强
阿罗那顺的部队虽说有三万来人,可大多是临时拉来的,没啥战斗力。平常他们就搞点小规模的封建礼仪争斗,有几个刹帝利武士就够对付了。等真碰上强敌了,才把没啥军事能力的吠舍或首陀罗都弄来。吠舍里不少是走南闯北的商人,有点小团体对抗的经验,可也经不住高强度作战。首陀罗主要是忙着种地的农民,也就只能充个数,壮壮声势。这样的队伍,很难跟对面的高地精英比。阿罗那顺还想靠规模变小的象队撑场面,可倒霉的是,他的地盘不大,没那么多钱像以前的戒日王那样承担高额军费。所以他能派出来的战象没几个,根本没法给手下的人提供必要的保护。
那巨大的基础差距,使得王玄策的反击没那么费劲
虽说现在找不到这场战争的详细情况,不过从前面讲的能看出来,阿罗那顺很难打得过王玄策那一万多人的大军。而且他平常跟周围的王公关系很差,这些邻居特别乐意看他彻底完蛋。不但不想帮他,还盼着事后去抢一把。这么一来,阿罗那顺就被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的高原联军给打败了。他那边的人也成了俘虏,和另外 2000 名俘虏一起被押到北方处置。其中,唐朝为了惩罚罪魁祸首,把这个主谋给弄过来了,出力最多的吐蕃人呢,就高高兴兴地收下了其他大部分人当奴仆。
很明显,这次战争中,吐蕃是得到好处最多的。
其实吧,不管从外交还是军事方面说,王玄策打败阿罗那顺这事儿,规模挺小的。可有些稀里糊涂的人,就爱瞎想,硬把这点小战绩吹成把整个次大陆的人都给彻底打败了。关键是他们自己编不出啥材料,只能借日本人田中芳树小说里的情节。这才整出啥火牛加投石机的超强组合,还说把印度大象打得够呛。倒是吐蕃人在这次军事行动里占了大便宜。过了一百多年后,他们就开始张狂了,把孟加拉、西域还有部分四川这些地方都给占了,逼得唐太宗的后代从长安赶紧跑了。换句话讲,给王玄策出气的这场征战,就是打造帝国的一次提前演练。
印度俘虏带来的那些玄乎事儿的传播,连晚年的唐玄宗都被深深吸引进去了
嘿,有意思的是,跟着阿罗那顺在长安当俘虏的印度人里,有个叫那罗迩娑婆的婆罗门。这人把印度特有的那种宗教玄学弄到咱东土来了,唐玄宗之前没接触过这类理论,可佩服得很呢。结果堂堂天子晚年就迷上这个了,不停地按这人的指导,费老大劲去找仙求药。这就给后来安史之乱的爆发、开元盛世的中断,还有李唐王朝的彻底没落,埋下了个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