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科技医疗组
作者 | 陈广晶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视觉中国
在三个多月前,国内中药行业龙头天士力庆祝公司成立三十周年时,那热闹的氛围很难让人想象:此后90天里,天士力会被天士力集团迅速出售。
本以为发布AI大模型是为了放手一搏,现在看来更像是为公司争取好身价所增加的筹码。
根据8月5日A股上市公司天士力发布的公告,天士力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将其所持的天士力28%的股份转让给了华润三九。
完成交易后,华润三九将手握天士力28%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的控股股东,中国华润成为天士力的实际控制人。天士力集团还在同日与国新投标签约,将5%的股份转让给后者。
华润三九需要支付约62.12亿元,加上国新投标需要支付的约11亿元,天士力此次并购的总价达到73亿元。这是近年来“国家队”并购中药企业的峰值了。
近年来,华润等“国家队”入驻中药龙头企业已经成为趋势,昆药集团、康恩贝、康美药业、广誉远、太极集团等都已经被收编。华润三九当年买昆药集团28%的股份才花了29.02亿元。
随着天士力被华润三九并购交易逐渐落地,意味着天士力也被“国家队”收编了。这家成立于1994年的民营中药企业,最知名的产品就是复方丹参滴丸。该药不仅在国内占据了心血管口服药畅销药的榜首,作为中国中药出海的先锋,2007年就向美国FDA递交了临床试验申请。
虽然至今没能进入美国市场,一度成为业界调侃对象,但是同时也是获得部分行业人士的认可。在这款药的基础上才有了后来市值200多亿元的中药大厂。
在前几年的新药开发热潮中,他们也是频繁出手。现在天士力的新药研发项目已多达98款,除了中药产品,干细胞、ADC等生物药、化学药都在其中。
可以说,这是一家看起来颇有前景的公司。就在5月初的三十周年庆祝活动上,天士力董事长闫凯境还在讲其通过数智化建设,引领现代中药创新发展新范式的雄心,期望将中医药数值化进程与化学药、生物药并驾齐驱,真正实现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
这样一家公司走到卖厂这一步,对很多人来说是意料之外的。虽然股市上,股价也曾在单日大涨5.68%,但是很多医药人为此感到伤感、惋惜。而在这些反应背后,中医药产业领域更大的变局也早就在酝酿中了。
天士力们没有退路了
天士力的故事并没有太多新意,近年来“国家队”快速接收各大民营中药企业也不是秘密了。
据行业人士统计,在并购天士力以前,华润系已经将至少5家知名中药上市公司收入麾下。同为“国家队”的国药集团高调入驻了太极集团。另据行业媒体E药经理人报道,市值TOP10的中药上市公司中,至少70%有国资背景。而且这个过程几乎就是集中在近5年内。
在其背后,中国医药市场规则和发展逻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叱咤风云的老牌中药企业英雄迟暮,在转型中稍有不慎就面临淘汰出局。
从以往的经验看,中药上市公司不得不引入国资,往往是因为收入急剧下降,难以为继。
中药上市公司很多是依靠单一大品种打天下的,比如康恩贝,丹参川芎嗪注射剂曾经撑起了该公司四分之一以上的收入、近50%的净利润;昆药集团的血塞通(冻干)所在赛道曾有80亿元规模,该药本身也支撑起了公司业绩的半壁江山;天士力最能赚钱的产品也只有复方丹参滴丸。
这种发展模式抗风险能力太弱。正因为此,丹参川芎嗪注射剂在医院的使用受到重点监控,且被踢出医保目录,乃至最终退市、停产,对康恩贝形成了致命打击。
昆药集团营收下滑,最后不得不被华润三九并购,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主导产品血塞通(冻干)在2017年版本的医保目录中,支付范围受到了限制(限二级以上医院使用),影响了销售。
可以看到,上述政策仅实施4个月,血塞通(冻干)销量就下滑了12.64%,公司净利润下滑18.9%,只有3.3亿元左右,到被收购的2022年,其扣非净利润已经只有2.5亿元了。
相比之下,天士力的情况更加复杂,可以说是遭遇了连环打击,退无可退了。
相当长时间里,天士力的主要收入都是来自医药商业板块(曾占到公司总营收的58.7%),覆盖面向医院端的药品批发,面向患者端的批发和零售。
2018年以来,国家多项政策就是针对这些在中间环节发力的,包括“两票制”(包括面向医院的批发和面向零售的批发和零售业本身)、集采,以及提高零售门槛的“药店分级”等新政,都严重冲击了天士力,导致其现金流越来越紧张。最后迫使天士力于2020年初彻底剥离了这部分业务。
这一调整虽然表面上拯救了现金流,但是危机仍然存在。沈阳化工大学的徐宏鑫,在2022年发表的一篇分析天士力财务能力的文章中直言,这家公司有应收账款回收缓慢、资金运用效率低、公司产品生命周期进入衰退期及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相应作出调整。
从结果看,天士力的调整是不够的。该公司业绩报告显示,2023年天士力虽然业绩有回暖的迹象——扣非净利润增幅60%以上,但是主要动力来源还是复方丹参滴丸,他们在研的新项目则有过于发散之嫌。
加上研发投入快速增加,天士力的现金流问题又隐现了。
2024年第一季度,该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表现尚可,净利润2.95亿元,同比还增长了11.58%,但是该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下降了324.05%,比商业板块仍然是主力、需要代替医院向生产企业垫付大量资金的时候还要严重。
天士力给出的解释是“公司报告期内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托收金额低于去年同期所致”。不过,其负债不断增加等问题,还是引发了外界对于天士力资金窘迫的揣测。该公司2023年短期借款已经增长到了7.23亿元,相比2022年增长了近300%。
接下来,随着线上药店纳入医保支付体系,以及控制零售药品价格的多项政策落地,天士力的收入还将受到更加严重的影响,届时他们在现金流方面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这或许是天士力卖厂的真相。而在中药大厂陆续涌入“体制内”后,中医药发展的变局也逐渐清晰。
来自:天士力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
近3000家中药生产企业将出局
国资之所以热衷于并购中药大厂,除了看中产品,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承担了全面提升产业链的使命。
相比天士力的沉默,华润三九在与投资者的交流中大大方方地谈论了并购天士力的事宜,并坦陈了对天士力已有产品管线以及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的看重。
“并购的本质是整合。”有分析人士指出。华润三九在选择标的时,也结合了自身的特点,并有战略方向上的考量,标的企业已有的品种是最直接的参考项。
通过收购昆药,华润三九在下游“消灭”了竞争对手。此前,他们与昆药集团在血塞通胶囊市场较量多年。天士力的核心产品复方丹参滴丸,在心脑血管用药领域已经是市占率第一的品种了,在实体药店,其销售额远超血塞通胶囊。
将昆药、天士力收入麾下,无疑令华润三九在心血管用药方面形成了优势地位。
除此以外,华润等“国家队”在中医药“上游”的拼抢更加凶猛。作为血塞通系列产品的原料,昆药在这一领域布局了70多年,不仅覆盖了种植、饮片加工、活性物质提取、制剂生产、营销推广整个产业链,还建立了中药材全生命周期内的可溯源智能化管控。
在产业链上,天士力也有数十亩获得了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丹参种植基地,以及三七种植基地。按照天士力公告所说,这些药材足够其实现“自给自足”了。
国药集团的手笔也很大。公开信息显示,国药集团已经在23个省份参与共建了189个中药材生产基地,覆盖115种道地药材,总面积38万亩,还有1.6万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为了控制药材质量还引入了全程可追溯数字化质量平台。太极集团在其中贡献过半。
广药并购康美药业、山西国资入驻广誉远,也都有将其经营多年的中药产业链收入囊中之意。
比如:康美药业,有7个中药材批发市场,4万亩药材种植基地;广誉远早在2013年就提出了全产业链打造高品质中药的战略,在吉林、河北、江苏、河南等地建立了人参、鹿茸、地黄、党参等多个种植基地。
近年来,集采叠加中药材价格上涨,给中药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性受到空前的重视。
同时,国家提升中药质量标准的要求,也倒逼中药企业不得不重视对产业链的控制。
可以看到,在7月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中,针对中药质量提出的要求,要健全中药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从中药材种子种苗、种植养殖一直延续到中药饮片炮制。而在药品质量评价体系中,临床使用上的安全性、有效性也是重要指标。
这大大提高了中药种植的门槛。作为受政策影响较小、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中药“国家队”在引领行业发展方面确实应有此担当,但是他们也并非唯一的力量。
前瞻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共有4750家中药生产企业。分析人士认为,最终可能只剩下1000到2000家。不止“国家队”,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也有可能加入到中药的“跑马圈地”中。
图为某知名中药材市场。
来自:视觉中国
在整合完成后,不止很多中药大厂会消失,中药购销中间环节也会被排除在外。这是因为绝大部分中药畅销药都会实现了全产业链上的“自给自足”。
中国商在中医药领域一直是令业内人士又爱又恨的角色。
一方面,他们连接了种植和生产企业,提供初加工产品,是中医药市场重要参与方。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药都”,都是有上千年历史的中药材集散地,到现在都有数十万药商活跃其中,这些地方每年的中药材总交易量都超过1500亿元。其中,仅亳州就有3万多名药商和560亿元以上的年交易额。
另一方面,他们也因为集中度低、“小散乱”等问题饱受诟病,部分药商有存在囤积药材,加重中药材价格飞涨的问题,还有不法商贩将活性成分提取出来、初加工不尽规范,造成了中国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
时至今日,尽管中药中间商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因为牵扯诸多利益方,要彻底淘汰他们还是会有很大的难度。
而且业界也担心,这种产业链上下游高度绑定的“巨无霸”模式,相当于把可以自由组合的乐高积木焊在了一起,虽然非常稳固安全,但是就不够灵活了,一旦决策失误,难以快速调整。
有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虎嗅,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产能过剩又调整不及时,只能拿药材当柴烧的情况。
无论如何,中药产业链彻底改变已成定局。也许,在今天,快速涌现的数字化、全程可追溯系统、AI等新技术,可以帮助中药“巨无霸”们,减少业界所担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