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青岛,微微海风沁人心脾,大小河流水清岸绿,各大景点人潮涌动……处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画卷。
美丽风光展现出山东省青岛市交出的“生态答卷”——2024年获山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级第1名;上半年,全市空气质量改善率居全省第一,国家、省对青岛市地表水监控考核的20个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完成污染物治理项目6000余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域城市雨污合流管网清零;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9.3%,崂山湾荣登首批省级美丽海湾榜首……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吉海表示,这是青岛长期以来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厚植生态优势的结果。
向“绿”而行,土壤治理是关键一环。“我们聚焦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监督三大任务方向,积极改革原有体制机制,形成17项改革发展成果。”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环境和固体废物处副处长邢丽告诉记者,目前青岛建立了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将172家化工、电镀等重点行业企业纳入重点监管名录,盯紧新改扩建、生产运营、关闭退出等环节,极大提升了土壤源头防控监管效率。
青岛市城镇化水平高,土地资源有限且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对土壤修复、地块流转的速度要求也高。“土壤一旦遭受污染,修复周期长、投资大、程序严,与城市发展要求土地快速再利用之间存在矛盾。”邢丽介绍,青岛率先在全省探索开展土壤修复分阶段效果评估,通过对难点重点地块提前把脉,加快污染地块修复进度,兼顾促发展与保环境。
原青岛钢铁有限公司所在的李沧区遵义路5号地块就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青岛市生态环境部门结合前期调查数据及未来规划等信息综合研判,分别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其中,青钢Ⅲ号—2片区地块通过分阶段对污染土壤清挖,基坑验收合格后先行开发建设,污染土壤后续妥善处置,为地块再开发利用争取了1年时间,化解了土地供需矛盾。
作为全国较早开展再生水回用试点的城市之一,青岛建成总长超390公里的中水回用管网,推动实现“一水多用、重复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在青岛市李沧区李村河边,清澈的水流从一处补水点流入河道。“管道里流出的是再生水,每天约有20万吨再生水被输送入李村河,用于河道生态补水。”青岛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金柏峰说。
面貌一新的李村河不仅提升了“生态颜值”,还收获了“丰厚价值”。沿河一带已发展为集休闲娱乐、餐饮购物、文化旅游、商务办公于一体的滨河绿色商住廊道,成为青岛新的经济隆起带。
在位于即墨区的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工厂内,机器人正焊接零件、涂抹胶、喷漆,这里每年能够生产出数十万台汽车。“我们在建厂过程中,专门建设了污泥减量化、涂装有机废溶剂精馏回收利用、工厂光伏发电等项目,最大限度降低固体废物的产生。”工厂服务科经理张华健说,工厂每年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可减少危险废物2550吨左右。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是青岛打造的‘无废工厂’标杆。”青岛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专班负责人吕海峰表示,青岛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在工业、农业、海洋、生活等领域持续推进固体废物综合治理,以“无废工厂”等“无废细胞”建设为依托,以点带面,充分挖掘“细胞”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潜能等,去年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6%。
如今,青岛各地正全力统筹推进各领域“无废城市”建设,“绿色生态”已成为当地新风尚。(经济日报记者 刘 成)
举报/反馈

经济日报

1000万获赞 115.8万粉丝
权威发布,解读经济,服务生活
《经济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