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农历七月在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令人不解的俗称——鬼月,即便是这样一个颇为发怵的名称,却依旧没有影响七月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农历七月在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令人不解的俗称——鬼月,即便是这样一个颇为发怵的名称,却依旧没有影响七月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时至今日,依旧能在七月看到许多流传至今的民俗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佛教和道教中都有一个重要的日子也在七月,那就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和道教的中元节。虽然两个宗教截然不同,但在民间的流传过程中,两个节日逐渐殊融合发展。从原本的宗教祭祀传播到寻常百姓家,在古时候形成了除了清明外,又一个全民祭祀的独特景象。

祭祀在老祖宗眼中从来都是非常严肃慎重的事,但凡祭祀,必然有各种规矩与讲究。即便是唯物主义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祭祀的时候依旧免不了各种规矩,着实让新一代的我们不知所措。比如祭祀的时间,祭祀期间的各种忌讳等等,而且这些规矩大多还都有故事,虽然现在看来属实让人无言以对,但也颇为让人回味无穷。就拿这上坟祭祀完成后的忌讳来说,老祖宗就有四种讲究流传颇广。

第一件就是古人上坟之后通常不会立即回家。

上坟祭祀从古至今都是传统文化中“孝道”的体现形式之一,上香上供烧纸修坟都饱含了生者对逝去亲人的无尽哀思。不过由于古时候社会环境的制约,鬼神观念在当时已经根深蒂固,原本缅怀先人的活动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某些需求而被赋予各种传说。随着道教在民间的发展,各路神仙相继登场,阎罗王“鬼门关”的故事流传开来,七月初一也成了“鬼门开”的日子,整个七月便是因此被渲染成了“鬼乱窜”的“鬼月”。也因此才有了不立即回家而是到人多的地方转转的说法。

第二个就是即便上坟结束了古人也不动坟前的贡品。

因为是祭祀先祖,所以孝敬祖先的贡品自然希望祖先能够享用,这无疑是传统美德的一种体现。

其实,我们都知道那不过是一个念想,俗话说“人死如灯灭”,先祖们又哪里能感受到后人的哀思。要真有祖宗保佑,那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江山又何至于。只是用这种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感怀,贡品放在那里心里多少也有些安慰。

然后就是古人会将粘在鞋底的坟地泥土清理一下。

古时候人们讲究“入土为安”,所以土葬是那时候最为流行的丧葬形式。如此一来,每次前往上坟的时候,鞋上都必然会带上一些泥土。如果碰到雨天,那鞋底更是厚厚一层。

按理说,这压根就不算事儿,但老祖宗碍于认知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却不这么看。他们始终坚信灵魂不灭,认为身虽死但灵魂还存于世间。也正因如此,老祖宗们创造了“鬼”的概念,用来命名想像中的灵魂。再加上古时候阴阳观念在民间的演化,二者融合又产生了“阴气重”的说法。如此一来,与坟地相关的物事便都被贴上“阴气重”的标签,连坟地的土也无一幸免。这也就是老祖宗为什么如此心细,连鞋底的土都照顾得这么周全。

最后一个就是不在上坟之后停留于偏僻地方。

这个说法一听就让人心知肚明,原因嘛,必然还是那一套说法。不过,古时候的社会环境整体落后,州府治安尚且一般,偏远山区可想而知,山贼盗匪地痞流氓必然横行乡里,在偏僻地区却是有些不安全。

说到这里,作为新一代的我们难免疑惑,都已经21世纪了,为什么这些迷信成分颇重的节日依旧盛行?其实,细想下来,当前状态的存在的事物必然是有其在当前状态下存在的合理性。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学理性已经成为主流,但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元节的盛行,正说明了即便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依然重视精神世界和文化遗产的维护。此外,这些传统节日也为忙碌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一种精神慰藉和文化归属感,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反思。

因此,中元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在民间的盛行并不令人意外,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社群、生者与逝者的桥梁,是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情感深度的体现。#图文新星计划#
举报/反馈

古今传统文化

40.2万获赞 6.3万粉丝
人文五千年,龙腾九万里。
文化领域创作者,乘风计划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