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奥运与出行热度高,电影票房却低迷。暑期档电影缺乏亮点,票价高企致需求下滑。服务消费逐渐恢复理性,电影市场需优质内容带动。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大家好,我是蓝白。

今年夏天奥运会是真火,开赛前还说关注的人少了,结果这都闭幕了,还是满平台的热搜。

要说和往年的区别,我的感觉是,生活中一起陪看、互相讨论奥运的朋友变少了,可网上聊奥运的热度爆表。

不知道是我们变孤僻了,还是被算法左右了,也可能二者兼而有之。

还有出行人次数据,也是火的一塌糊涂。

暑期前两周,铁路日均旅客发送量超过1400万人次,比春运都要高出200多万人次。

打开朋友圈,5个在西藏感叹天地之大,4个在新疆羊肉串吃的满嘴流油,3个在海边开美颜滤镜,还有两个在演唱会跑调嘶吼。

好啊你们,口口声声喊着穷,结果天天去旅游。

其实我一点都不羡慕,他们虽然失去了烦恼,却收获了快乐。

与奥运和出行热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这三伏天异常冰冷的电影票房。

今天看到一个数字:截止到8月10号,2024年暑期档电影总票房突破90亿元。

90亿啊!多不多?

乍一看这铺天盖地的标题,那是麻雀啄牛屁股,雀食牛X啊。

但凡事皆有两面:猫眼专业版数据,截止8月4日,2024暑期档的累计票房83.34亿元,比去年同期(6.1—8.5)同比下滑41.17%!整体较2023暑期档存在超122亿元的票房差距。

要知道,去年单一个7月,票房就达到了87亿。

如今暑期档已过去大半,按历年规律,8月票房都比7月略低,形势反转几乎不可能。

我们聊消费,一直有两个维度。

一个商品消费为主的社零,另一个是服务消费为主餐饮文娱。

我们总是把电影票房、出行人次、地铁客运量、网购这些指标,当做服务消费的重要参考。

今天蓝白想从电影票房聊起,暑期档的不同电影表现如何?观影人次和票价出现了什么变化?如何影响供求关系?再往深处想,反映了CPI数据和消费场景的哪些细节?

谈不上管中窥豹,至少能反映一些消费趋势的变化。

先看暑期档都上了哪些电影。

唯二能打的,似乎只有《抓娃娃》和《默杀》。

抓娃娃虽然是讽刺中国式父母的老旧题材,但用幽默的方式去演绎“我是为了你好”的监控式教育,这本身就够黑色幽默了。

我5岁的小侄子,一看见抓娃娃这名字,还以为跟商场里玩游戏似的,吵着嚷着要去看。

好说歹说,换成了《神偷奶爸4》,还好最后没去成,我怕给他高低留下点心理阴影。

抓娃娃票房还不错,能排到今年的票房TOP3,剩下的就一个比一个拉垮。

《解密》讨论热度是挺高,票房却没有达到预期,现在评分掉到了6.6,预估总票房也从7.6亿调低到了5亿。

还有被寄予厚望的《异人之下》,评分居然只有可怜的6分,上映第六天才破亿,因为对类似题材不感兴趣,这片我没去看,有看过的朋友评论区可以聊聊。

争议最大的应该是刚上映的《逆行人生》,本来是很有希望成为救市爆点的,没想到上映之前,网上就开始说“底层花钱去看有钱人演穷人”。

这帽子一扣上,像强行接地气“我们一起包饺砸”春晚小品似的,口碑就很难翻身。

有趣的地方在于:为啥明星演农村贫困户,演绝症病人,演建筑民工大家不反感,反而会夸演技好,会夸这些底层群体值得被看见。但是,演外卖小哥就会产生争议?

可能是。。。歌颂的对象选错了吧。

有个数字:2023年,在美团获得收入的骑手数量约为745万,比2020年增加19.4%,饿了么在去年9月也报告了有超过400万的活跃骑手。

大家可以看看网上每天保安和骑手发生冲突的热搜,都不带重样的。

服化道与拍摄技法演绎的再完美,也压不住灵活就业者暴增所暗藏的戾气。

这不是电影的问题。

全靠同行衬托,拿今年暑期档的电影和去年的爆款比,2023年有《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八角笼中》、《封神第一部》、《长安三万里》。

今年夏天这几部,确实差了点事。

当然,去年是压抑已久的观影需求释放,几个爆款加持,同比的基数太高,反衬了2024年三伏天的冰冷。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电影票价。

电影票涨价这个事,去年夏天就跟大家聊过。

原以为今年春节档看到了电影票降价的希望,都说19.9重出江湖了。

没想到,回过头看,时隔一年,平均票价还在40元以上。

艾维电影列的一组数字:截止到8月5日,2024年票房突破了300亿。

这300亿的票房,用时218天,由6.98亿人次贡献,总放映场次高达8728万场,平均票价是43块钱。

同样的300亿票房,2023年仅用时195天,由6.97亿人次贡献,总放映场次是6820万场,平均票价为43.1元。

观影人次一样多,票价一样高,但场次更多,用时更长,只能说明:场次空转现象严重。

以前看电影9.9和19.9多,那是在互联网公司全面进军外卖、单车、网约车的时代,票补盛行。

猫眼当年IPO的招股书显示,2015年、2016年亏损达到了12.97亿和5亿,在营销和票补费用上,4年花了50个亿。

先不计成本砸补贴带动观影人次,从2014年到2017年,年观影人次从8.3亿涨到了16.2亿,4年翻了1倍。

当大家都养成了观影习惯,竞争格局趋于稳定,碰巧又遇到了三年的关关停停,平台无力再烧钱,制片方、院线对利润的饥渴似虎狼,涨价再正常不过。

为什么在2023年,高昂的票价,可以支撑历史新高的暑期档票房?

最主要的原因是:三年里,被憋坏急需释放的需求,遇到了大幅收缩的院线和影片供给。

以万达为例,截止2022年底,累计停业影院752家,店均停业近60天。

同理,去年景区涨价,演唱会涨价,经济型酒店涨价的原因,都是需求暴增,供给减少。

到了2024年,高票价,换来的是需求断崖。

因为,压抑的消费容易上头,冲动之后又变得索然无味。

同理,去年的淄博,春节的哈尔滨,今年的天水,你会发现:网红城市的热搜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微弱,直到涟漪平复,逐渐沉寂。

我们看8月9号发布的CPI数据,恰好可以得到印证。

7月的餐饮CPI,同比持平在1.2%,维持在低位。

再看出行需求对应的非房租服务CPI,虽然飞机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环比都在涨,但架不住去年基数太高,旅游CPI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至3.1%,拖累核心服务CPI同比回落到1%,整体服务CPI同比回落到0.6%。

所以,站在更广的视角,去看电影票房暴跌的原因,那就是:服务消费逐渐恢复理性。

与此同时,居高不下的票价、暑期档急缺好片,又使票房雪上加霜。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梦终归会醒。

一场好梦醒来之后,会意犹未尽,会沉浸于美好的回忆。

可要是一场平庸至极的梦,断断续续,情节稀碎,人像模糊,一场电影看下来,比熬夜加班还累,这梦还是早点醒吧。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深度好文计划#
举报/反馈

蓝白观楼市

75.2万获赞 11.5万粉丝
解析楼市全景动向,分享房产深度内容
百家榜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