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检察机关做实公益诉讼守护“舌尖安全”
为网络食品安全“加把锁”
消费者只需在手机、电脑上动动手指,各式各类餐品和日常所需即可送货上门……近年来,外卖、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作为餐饮业数字化发展催生的一种全新业态,日益成为餐饮业发展的生力军。但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这些新型网络食品销售行业也暴露出餐饮店铺鱼龙混杂、食品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投诉增多等问题。
“针对网络食品安全问题,南宁市检察机关正对新业态涉食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案件开展线索摸排以及专项监督,引导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依法经营,推动行政机关有效监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刘邕麟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发现“餐饮盲盒”监管漏洞
今年2月,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检察院在开展“公益诉讼守护平安幸福年”专项监督活动期间发现,辖区部分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在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销售外卖“餐饮盲盒”,这些盲盒未以显著方式对外公示盲盒食品种类、食品价值范围、生产日期、抽取规则等关键信息,也未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
“‘餐饮盲盒’诸多关键信息不公示,由网络店铺人工操纵抽取结果,也可能会把滞销、临期、残次等问题食品混入其中,导致消费者在未充分了解与食品安全有关信息的情况下误食变质食品、接触过敏原,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江南区检察院检察官助理陈宇翔说。
对发现的“餐饮盲盒”线索启动立案程序后,江南区检察院以大数据赋能新业态监督,创建网络餐饮服务平台新业态食品安全大数据监督模型,将提取自消费者常用的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的食品经营主体数据进行对比碰撞,筛选出有效线索数据100余条。
“因外卖餐饮平台业务模式不断变化,现有行政监管机制未能充分把握外卖‘餐饮盲盒’的经营特点,且偏重通过事后监管手段进行质量安全控制,导致外卖‘餐饮盲盒’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监管盲区。”陈宇翔告诉记者,江南区检察院将发现的线索移交相关职能部门并制发诉前检察建议,建议行政机关依法整治涉案入网餐饮经营主体和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督促整治“影子店铺”乱象
南宁市武鸣区有5所高等院校,超过4万名师生在这里学习生活,学校周边网络餐饮需求量大。
2023年10月,武鸣区人民检察院在食品药品安全专项监督活动中发现,南宁市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校园网络餐饮平台未履行审查义务,部分餐饮店入驻该平台时,利用一本营业执照注册多家名字不同的餐饮网店接单。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这些网络餐饮店存在利用‘影子店铺’引流刷单,提升销售量等情形,但其实体店存在营业资质不完善、餐厨操作间卫生状况脏乱、从业人员未办理健康证等情况,因此这些‘影子店铺’普遍存在销量高、评价差的现象。”武鸣区检察院副检察长许欣荣告诉记者,该涉案网络餐饮服务平台搭建在微信小程序中经营,因其收取的外卖抽佣费率相对较低,因此吸引了大量周边餐饮店入驻平台,但因管理不到位,“影子店铺”得以泛滥。这些“影子店铺”既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也危害了众多消费者食品安全,一旦产生消费或食品安全纠纷,店证不一致将导致消费者维权困难。
同月,武鸣区检察院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相关职能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立即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依法对3家网络平台及4家未提供有效资质的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进行行政约谈,并对存在实体经营门店经营资质不全、从业人员未持健康证、环境脏乱等问题进行整改。
武鸣区检察院还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出台了《南宁市武鸣区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食品安全工作提示(试行)》,进一步明晰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的权利和义务。
构建公益诉讼联动机制
近年来,南宁市检察机关依法能动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聚焦外卖、社区团购、网络营销、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涉食品安全问题开展专项监督,着力解决影响食品药品安全的突出问题,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和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工作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办理新业态涉食品安全公益诉讼案件中,南宁市检察机关积极构建公益诉讼联动机制,形成良好的衔接合作工作模式,合力解决新业态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新问题。
“南宁市检察机关将持续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加大食品安全线索摸排力度,利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拓宽收集证据渠道,提高线索收集效率,加强与行政机关案件线索移送、信息共享等协作配合,同时落实好检察建议与人大代表建议双向衔接机制,通过办案助力完善公益诉讼立法,填补监管空白,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刘邕麟表示。(记者 吴良艺 通讯员 李嘉莉 禤奕廷)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