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德干先驱报》8月11日文章,原题:与中国打交道需要不同的反应眼下,我们与中国的政治关系很尴尬,但在进口方面却越来越依赖中国。尽管印度政府试图限制从中国的进口商品,但进口额仍在与日俱增。我们也无法对中国保持稳定的政策立场,因为印度的很大一部分工业严重依赖从中国进口。印度早先对中国公民实施的签证限制已被放松,尽管并非所有人都乐见这种局面。
印度还面临挑战,虽然我们的经济在增长且我们是高消费需求体系,但新的制造业投资并未纷至沓来,我们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速也没有超过两位数。尽管印度出台多项投资支持补贴计划,情况依然是这样。即使人们都在谈论“中国+1或+2”战略,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还是继续以更快速度增长。我们必须反思印度如何才能提升工业实力!
印度的问题是,我们做出的反应与全球贸易环境的需要相脱节。我们没对工业生态系统管理给予应有的重视,依然认为促进贸易和增长本身就是目标,而一个目标又是实现另一个目标的唯一手段。但如今时代变了,现在规模至关重要。正如经济学家指出的,“规模报酬递增”是常态。“正外部性”源自企业规模和集群效率,这取决于相关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
反观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开始建立的相关生态系统和实施的区位政策,最有效地实现了这一点。此外,政府大幅增加工业投资的宏观经济举措,有助于中国崛起为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新冠疫情前,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曾达到35%,目前估计提升到约38%。中国之所以占据主导地位,也得益于国内生产高度集中。中国的制造业由数百个大型集群组成(其中包括7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22个自贸试验区、178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这种状况促进了规模经济在中国的形成。相比之下,印度制造业分布在数量更多但规模较小的工业园区/经济特区内,这降低了规模优势。因此,我们的制造业生态系统遭到削弱。这也使中国的物流成本相对较低。那印度该怎么办?必须让制造业具有全球竞争力。(作者TCA·兰加纳坦,崔晓冬译)
举报/反馈

环球网

2.3亿获赞 1359.4万粉丝
世界很精彩,带你活出国际范儿!
环球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