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大学生抑郁症,中小学就种下病根
大学生中90%患有抑郁症,根源在中小学
当代大学生抑郁现象日趋严重,其背后的心理发展轨迹更为复杂和全面。
有些人认为,很多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比如中小学,就埋下了抑郁症的种子。
这一现象在令人痛心的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教育制度、家庭环境等方面的深刻反思。
I.学术压力:重压之下的精神安慰
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来自父母、老师、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成绩排名,升学竞争,课外补习,都成了学生们沉重的负担。
大学生长期处于高压力环境下,极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如得不到及时的心理辅导,易发展为抑郁。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使学生懂得给予的知识是一份宝贵的礼物,而非一项令人难以承受的工作。”
这就提醒我们,教育不能只看成绩,不能只看成绩,要看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情绪上的漠视:心灵的寂寞旅程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的情感需要常常被忽视。父母忙碌,教师忙碌,学生找不到说话的人。
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孤独与被忽视的感觉,这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卡尔-罗杰斯强调,“人最深的需要是被看见,被听见,被听到,被了解”。
对中、小学生而言,在他们心灵成长过程中,有一位愿意倾听并了解他们感受的大人,是他们心灵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III.单一评价制度:死亡的人格和失去自我
现行的教育制度倾向于把考试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
这种单一化的评价制度,使学生不断地自我压抑,以满足别人对自己的期待,从而导致自我认同的危机与抑郁。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了解你自己”。
这既是一种哲学上的追求,更是一种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达到的目的。帮助大学生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接受自我,对预防抑郁至关重要。
四、社会动乱:孤独者的境遇
小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都处在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阶段。
但由于学业压力、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社交障碍,人际交往困难。
社会支持缺失会使大学生在面临困境时产生无助与绝望感,进而增加抑郁的危险性。
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是靠专长,百分之八十五是靠人际交往和为人处世的技巧。”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青少年的精神健康。良好的社会关系能给学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使他们在生活中能更好地面对挑战。
概要
高达90%的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其根源可追溯至中小学时期,这一现象折射出我国教育体制及家庭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
要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可采取如下措施:减少学习压力,重视学生情感需要;构建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交环境,促进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罗曼-罗兰曾说过:“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当你意识到人生的真谛后,仍爱它。”
青少年抑郁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用更开放、更包容、更理解的心态去关注和支持青少年抑郁。
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健康、和谐、关爱的青少年成长环境,使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