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婉心

编辑|潘心怡
奥运一直是“可穿戴技术”亮相的绝佳舞台,运动员身上的运动可穿戴设备总是能形成“明星效应”,利用健身热潮撬动相关商品的销量提升。

巴黎奥运会开幕前两周,三星在巴黎举办了今年第二场Galaxy新品发布会,新产品智能戒指 Galaxy Ring 引发了关注。

三星将这款戒指定位为一款与智能手表和智能手机一起佩戴的设备,由人工智能软件驱动,可监测心率、睡眠、女性月经周期等各种健康指标。

三星并不是第一家推出类似“智能戒指”的厂商,过去近十年时间,这一赛道的绝大部分份额,都被一家估值25亿美元的芬兰科技公司Oura Ring占据。

三星移动体验业务总裁TM Roh宣传Galaxy Ring时,称它是同类产品中首款“非侵入性”健康技术,并正在以“只有三星能做到的方式构建Galaxy AI生态系统”。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消费电子看到了重现辉煌的希望,尤其是可穿戴设备带来的多元化应用场景,让各大硬件厂商跃跃欲试。

据报道,即使在今年首度推出苹果AI手机战略的关键年份,苹果今年的重点仍是可穿戴设备,而非iPhone,前者包括Vision Pro头显、Apple Watch和AirPods系列。

易观高级分析师陈晨向36氪表示:“可穿戴设备与5G、AI、虚拟现实等技术高度融合,被视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入口之一。此前Apple Watch、AirPods已经取得了成功,Vision Pro眼镜的销量虽然未达预期,但也仍然保持了足够多的关注度,是苹果在技术创新上的一次重要尝试和前瞻布局。”

前有苹果的成功案例,后有AI时代数据成为人工智能的基石,叠加智能手机下行周期,“软硬一体化”随之成为手机厂商的技术突围的终端目标。

01 手机之后,为什么可穿戴设备如此重要?

手机大厂集中发力智能可穿戴设备,背后逃不开已经饱和的手机市场。在消费电子市场整体年年下滑之际,可穿戴设备是少有阻止了下滑、重回增长的细分品类。

据IDC最新发布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4年一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3367万台,同比增长36.2%,伴随销量增长,市场出货节奏明显加快。其中智能手表市场,2024年一季度出货量910万台,同比增长54.1%。

可以看到,可穿戴设备在2022年经历了首次收缩后,在2023年到今年都呈现持续复苏的态势。

智能穿戴市场几乎是消费电子行业的“异类”。早些年,智能穿戴设备还戴着“手机附属品”的名号,但如今随着出货量提升,可穿戴不再只为了延伸部分手机功能而存在,而是成为有独立价值的设备。

这背后,手机创新乏力和消费者愈发重视健康检测,都为可穿戴设备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GfK中国科技事业部资深分析师赵晶向36氪指出,腕间穿戴发源于运动需求,爆发则得益于向日常场景渗透,市场对这两大核心诉求呈包容的态度。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 Watch Faces 数据,苹果Apple Watch在2022 年的年销量达到 5390 万块,首次突破 5000 万大关。自2015年发布以来, Apple Watch 的总销量已达到 2.3 亿块。

诸如检测老人摔倒后自动报警、监测发现心率异常现象,都是Apple Watch的典型卖点场景。

赵晶表示:“从供给侧来看,手机厂商是目前中国腕间穿戴的主力军,背靠成熟的手机市场操盘,我们可以看到从去年至今年各厂商的发力节奏都进一步地增强。而需求侧,从我们消费者调研数据来看,中国消费者关心的社会问题TOP1是健康。围绕健康宣传的产品成为腕间穿戴新的主要露出方向。”

对于手机厂商而言,推行可穿戴设备的心思,显然不单纯为了“卖货”。可穿戴设备与手机生态绑定,从而反过来带动手机甚至产品全家桶的销量,是厂商最希望看到的双赢效果。

研究机构Canalys分析师刘健森曾对第一财经表示,三星健康功能Samsung Health结合AI是该公司的一个卖点,智能手表用户可以配合APP端来使用,未来可以联动三星生态的其他设备,创造出新的互动和功能。

天下共此消费电子的寒冬,国内手机厂商也在不断加码可穿戴设备以及背后的大健康生态。

在去年 11 月举办的 OPPO 开发者大会,OPPO 就重点介绍了他们在健康领域的投入和成果,篇幅仅次于最新的ColorOS 系统以及服务生态。按照OPPO的说法,他们正在重点发力运动健康、心血管健康、睡眠健康三大方向。

与此同时,该领域的一众创业公司也开始在国内涌现。比如做智能戒指的初创公司玖智科技,去年6月全球上线品牌独立站销售后,已经累计销售超过两万台智能戒指,并累计获得了数千万元人民币营收。

02 智能设备还是摸鱼神器?

虽然以智能手表为首的可穿戴设备处在成长期,但和曾经的TWS耳机相比,智能手表在消费者之间仍算不上快速普及。

这背后是可穿戴设备在硬件和消费者需求层面面临的挑战。

“腕间穿戴是为数不多的,以众多硬件和软件提供的功能和测量指标一一罗列作为宣传点的消费电子,所以硬件的发展是腕间穿戴产品的核心要素。”赵晶表示。

从技术角度来看,传感器芯片的精准性、设备小型化和电池寿命,以及高速数据传输连接、人工智能的能力,是可穿戴设备的核心竞争力,同样也是核心挑战。

三星便在7月初特地推出了首款穿戴芯片 Exynos W1000,将应用在Watch 7 系列智能手表上。3nm制程加持的 Exynos W1000芯片意味着,三星可穿戴设备可以在保持小体积的同时,提升芯片的性能表现,由此帮助厂商更灵活地进行手表设计,比如提升手表的电池容量。

赵晶告诉36氪,在健康监测的市场需求下,“监测种类和监测准确度这两个衡量指标中,大部分用户对监测种类的追求是第一位的,对准确度的要求是随着供应方的升级被市场持续教育提高的。

也就是说,在可穿戴市场早期,消费者对于硬件素质的感知,仍有被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在智能穿戴芯片难以支撑高计算性能的当下,发展健康监测功能,不仅是对市场需求的回应,更是现阶段硬件水平最可行的落地场景。

相比于硬件技术有其周期,现阶段产品和需求的匹配问题,则显得更为棘手。

理论上健康需求相比运动需求能撬动更大群体,但是包容性会降低。低健康风险人群,有过度干预风险,需要避免误报;而高健康风险人群,担忧干预不足,更依赖医疗设备。所以对监测精准度与干预价值都提出不小的考验。”赵晶表示。

健康需求能否长期留住用户?对贴身佩戴一天的可穿戴设备,还有多少需求没被满足?这些问题都让可穿戴产品在早期阶段,和消费者产生大量摩擦。

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分享着“用Apple Watch摸鱼”的攻略,“Apple Watch是美丽废物”是不少用户的共同感知。

当然,也不乏很多年轻人沦为“苹果手表牛马”,有用户表示“一旦戴上了运动手表,就像被套上磨的驴,不干出点成绩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但健康焦虑与好胜心,似乎并不能彻底对抗人的惰性。一位苹果手表用户告诉36氪,在拥Apple Watch的两年时间里,手表大部分时间在吃灰,“根本想不起来戴”,运动时也不是每次都戴,“只有有朋友跟我竞赛时,才会在意下圆环,不然平时根本不管。”

可穿戴设备复用率仍存在很大挑战。一位使用苹果手表两年的用户表示,刚开始用时,有五个朋友一起运动竞赛,一年后,几个好友就全“阵亡”了,都不再规律使用苹果手表记录运动。

“而且苹果手表充电很麻烦,是很多人弃用的原因之一。”

购买一款可穿戴设备的必要性,或许是众多厂商在未来拓展受众要解决的问题。

三星Galaxy Ring在硬件形态上对可穿戴设备进行了革新,但Canalys分析师刘健森指出,从产品的功能角度来说,除了更小巧以及不错的续航以外,这款产品在健康数据监测功能方面和一般的可穿戴设备并无二致。

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举报/反馈

36氪

627万获赞 55.8万粉丝
36氪官方账号。每一条新闻都有价值
36氪官方账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鲲鹏计划获奖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