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立秋为秋季开始,代表庄稼成熟。民间习俗多,如贴秋膘、晒秋等。今年立秋较晚,伏天长短不一。立秋后天气仍热,需防暑。习俗“躲秋”指特定人群在立秋时避免外出或卧床,以求吉利安康。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时间过的真快,8月7日也就是明天,就会迎来立秋节气,立秋,四时八节之一,它代表着秋季的到来,立,有开始的意思,秋,指的庄稼的成熟,立秋的意思就是庄稼成熟,到了可以采收的时间段了,在《历书》书中记载:“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这便是立秋的一个意思。

立秋节气,它可不单单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在民间有着非常多的习俗,尤其是在饮食方面,特别的多,比如贴秋膘、晒秋、啃秋,吃饺子、吃西瓜、吃清凉糕等等。记得在我们赣北地区,每到立秋前夕,家里人,就会去地里摘个大西瓜回来,同时还会带来一些茄子,西瓜稍微冷藏一下再吃,特别的清凉,茄子则会直接蒸着吃,或者是红烧着吃。

今年的立秋很不一般,单从时间上来看,它其实要比去年晚了很多,而且距离末伏的时间也比较远,去年的立秋节气是在农历的六月廿二,而六月廿四就是末伏了,今年立秋是七月初四,而末伏的时间是七月十一,这就意味着立秋之后,伏天会出现长短不一的一个情况。

2023年的立秋,立秋到出伏,总共是12天的时间,立秋到末伏2天,末伏到出伏10天,总共是12天,出伏的时间会比较的早,凉快的也会比较早一些,而2024年的立秋,立秋到出伏,总共是17天,立秋到末伏有7天,末伏到出伏10天,总共就是1天。这也就代表着后续天气还会炎热非常久,我们要做好防暑的一个准备工作。

立秋节气就要到了,在我国民间有句老话, “立秋要躲秋,不能床上躺”,说的就是在立秋当天要适当的躲一下,躲秋,就是躲避立秋到来的一个时间段,按照老习俗,今年立秋节气有3人要躲午,分别指的是哪3人,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一下。

很多人或许会产生疑问,为啥要“躲秋”?如果说躲春,是为了躲太岁,怕生肖出现相冲的一个情况,那么躲立秋又是在躲什么呢?我们都知道立秋当天,它是属于建除十二神当中的危日。所谓的建除十二神,是指中国民俗信仰中的十二位神明,分别为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

这十二位神明每日轮值,周而复始,负责保护凡间人民的平安。而且还可以称其为十二建除日。立秋,刚好是危神当值,危,象征危机和危险,提醒凡事都要小心。

此外,我们都知道立秋,它是夏季到秋季的一个过渡,这个时候也是金旺火绝的时候,金,通常代表着萧杀,还有阴气,此时阴气上升,阳气下沉,人容易感觉到疲劳,甚至引起疾病的出现,所以要躲秋,也是为了寻求吉利。

那么哪些人需要“躲秋”呢?

1、 出门远行之人

想要出门远行,或者是办重要的事情,这种人需要躲秋,因为远行的话,在古人看来,这天本身就不是太吉利,一旦远行,容易出现意外,甚至引起祸端,所以我们要躲秋,不要去出远门,或者是避开这天然后再出远门去。

立秋,本身它是一个祭祀先祖的日子,也是最为忙碌的一个阶段,秋收、秋耕、秋种,都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原本就已经很疲惫了,再出远门的话,确实容易带来不顺。

2、 孩童需要“躲秋”

在这个季节交替的时候,孩童因为抵抗力比较差,也需要躲秋,意思就是躲掉疾病,带来安康。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这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立秋到来之后,很容易引起身体的不适,比如小孩子容易带来腹泻等,因此才要去躲秋,也是为了孩童可以更加的安康。

3、 老人要“躲秋”

立秋到了之后,就是秋天,而对于秋天,民间一般都会用“多事之秋”来形容,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在阴阳交替的时候,人体也需要适应环境的一个变化,但是老年人抵抗力会比较的差,很难适应天气突然变冷,或者是突然变热。

因此要躲秋,也就是不要出远门,也不要躺在床上什么都不要去做,尽可能做一些不那么危险的事情,不去一些阴气比较重的地方。

立秋节气要躲秋,其实就是提醒我们,在立秋当天的那个时间节点,今年是8点左右立秋,也就是8~9点这个时间段,它是阴阳交替的一个时间段,要注意不去危险的地方,也不要在家里的床上躺着。这里也寄托了人们对未来日子平平安安的美好愿望。#深度好文计划#
举报/反馈

小谈食刻

109万获赞 54.5万粉丝
专注美食分享、美食菜谱、美食原创视频
裁判员,优质美食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