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资料图。
据报道,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去世,享年98岁。
公开资料显示,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方面研究,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领域做出成果。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原理”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让两人在中国家喻户晓。因为对核物理学相当广泛领域的巨大贡献,李政道还被授予爱因斯坦科学奖、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等许多荣誉。
少年得志的“神童博士”
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的求学和成长经历比较特殊,他不仅没有接受过良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甚至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有毕业过。那么,李政道是如何成为科学大师的?
1926年11月25日,祖籍江苏苏州的李政道,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对他的教育十分严格和尽心,专门为他请了家庭教师,这让他在数学、英文和国文等方面很早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公开资料显示,李政道曾就读于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因抗战爆发,中学未毕业。1943年,年仅17岁的李政道,以同等学力考入了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一些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和量子力学、狄拉克方程、光谱精细结构、中微子实验与理论等重要的物理前沿问题。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日军侵入贵州,浙江大学被迫停办,李政道又转入西南联合大学。
在西南联合大学求学是李政道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物理学家吴大猷在这期间对他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1946 年,经吴大猷推荐,20岁的李政道以当时仅有的大二学历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三年后便以“有特殊的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被誉为“神童博士”,这时的他年仅23岁。
29岁,李政道成为了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李政道拥有了和爱因斯坦面对面的机会。很多年后,当李政道回忆起与爱因斯坦探讨论文的经历,爱因斯坦对他说的那句“Wish you success in physic(祝你在物理学中获得成功)”祝福言犹在耳。
1957年1月15日下午,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举行新闻发布会。被称为美国实验物理之父的I.I.拉比( Rabi) 教授向公众宣布,物理学中的一个被称为“宇称守恒”的基本定律被推翻了。这就是李政道和杨振宁研究发现的“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原理。凭借这一研究成果,他们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值得一提的是,获奖时,李政道和杨振宁都是中国国籍。当时李政道年仅31岁,是首次获此殊荣的华人之一。
“获诺奖只是他成就的一部分”
即便是最谦虚的科学家,也会强调勤奋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
李政道就是一个极为勤奋的人,他曾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有这么一段描述:我一生从事物理研究,我生命的活力,就是来自“物理的挑战”。物理是我的生活方式。每天三、四点钟起床工作,这对我来说,已经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已经变成下意识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不以为奇,更不以为苦。
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有一幅《李政道发表论文年谱》柱状图,直观地描述了1949—2011年李政道的论文发表情况,令人非常感慨。从《李政道发表论文年谱》可以看到,即便是80岁高龄以后,李政道每年都还有不菲的论文发表量。
季承曾长期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工作,与李政道有过长期的工作关系,他在书中道出了李政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论文发表量的秘密:
由于李政道负担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很多,他的研究只好挪在晚间进行,说准确一点,在深夜进行。通常他晚饭过后,稍事休息就开始他的计算工作,几个小时过后疲倦了,便睡一会儿,一般也就是一两个小时,醒后便又开始计算,天亮前再睡一两个小时便要去办公室。这样的情况,即便是在出差当中,他也是坚持不懈。所以,平时你只见李政道忙于各种活动,并无做论文的时间,可是他的论文却一篇又一篇地发表……要说秘诀,那就是抓紧人生的分分秒秒,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勤奋刻苦,永不停止。
他经常说,一个人一生做事,要忠于自己的事业,要做加法,不能做减法。不能只是空说,空喊又空又大的口号。要把从事的事业,看成自己的生命,看成像吃饭穿衣一样的必须。要有持久性,要持之以恒,要有奉献精神。最重要是要工作,不能停顿……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论文能一篇又一篇不断发表的原因。
李政道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物理学大师。对于他的研究领域之广、开拓精神之强,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周光召曾评价道:在所有的理论物理学家中,一般一生学术上能在一二个领域做出有分量的工作就很了不起。很少有理论物理学家的研究领域有像政道先生那样几乎涉及全部理论物理领域。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只是他成就的一部分。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天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量子力学、量子场论、核物理、流体力学、统计物理,直到最近的暗物质、暗能量等等。不同时期理论物理最前沿的领域,都能看到他的重要影响和很多能够写入教科书的工作。
李政道与少年班
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自1972年起,他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改革开放以后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科学教育事业进步,为中国科学教育战略布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倡导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和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消息,1974年5月,李政道回国期间,有感于当时国内的情形,撰写了一份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建议书,这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创办的重要理论依据。之后,他又持续关怀少年班的建设和发展。经过四十余年的实践,少年班发展出了极具特色的自主选拔、因材施教、“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宽口径通才教育模式。
1978年3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开学。少年班成立之后,李政道非常关心少年班的发展和少年大学生的成长。因此在1979年4月19日,李政道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学,与少年大学生座谈,并为少年大学生题词:“青出于蓝,后继有人。”
1983年1月27日,少年班创办五周年之际,李政道题词:“人才代出,创作当少年。桃李天下,教育数科大。”
1984年5月2日,李政道再次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学,与少年大学生座谈,并称赞:“这(少年班)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少见的,在国际上也是少见的。”
1987年12月6日,李政道提前为少年班十周年纪念题词:“代代出新人,英雄在少年。祝科大少年班十周年纪念。”
少年班的创办在全社会引起了轰动,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与支持,激励了青少年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努力学习。
为了办好少年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不断总结经验,开始了一系列教育试验,对少年大学生的成长和教育规律进行研究,不断将成功经验推广至普通本科生培养中。少年班成为中国科大名副其实的教育“试验田”,也是我国最早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项目。
2008年12月,中国科大在少年班创办三十周年之际,将少年班升格为少年班学院。少年班的办学规模从小到大,办学方针也从面向早慧少年的特殊教育拓展为面向优秀青少年的英才教育。少年班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有国内外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也有感动中国的“时代楷模”。历届毕业生到国内外教育科研机构继续深造的比例达80%,很多人在国内外著名学府、科研机构中脱颖而出,成长为国际一流的科学家;也有很多人在信息、金融、制造等行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政道在50年前提出的以少年人才为突破口培养“基础科学人才以及其他各类人才”的愿望实现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巩悦悦 综合报道,部分内容来源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举报/反馈

齐鲁壹点

4139万获赞 208.4万粉丝
初心不忘,一纸风行齐鲁;智趋未来,用心连接用户
齐鲁晚报旗下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