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面观·短篇网络文学】
编者按
超长篇历来被认为是网络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动辄百万字、千万字,“日更过万”是创作的常态。这几年,短篇网络文学的兴起,打破了“超长篇垄断”。低于30万字,甚至是1万字左右的“爆款”作品大量出现,使“短篇写作”成为热门现象,这或将对网络文学发展趋势和产业格局带来深刻影响。本期两篇文章重点关注这一创作现象,梳理分析短篇网络文学的兴起原因、主要形态及未来发展趋向。
作者:马季(安徽大学讲席教授)
早期非商业化阶段短篇网络文学曾占据主导地位
网络超长篇小说是何时兴起的?网络小说为什么越写越长?十年前理论评论界曾经对这一现象有过追问和质疑,但并未得出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至今仍然存在。这个话题产生的时间节点可以锁定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早期移动阅读平台——编者注)开始商用的2010年5月。在此之前,网络文学虽有“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的意见分歧,但争论的焦点并不在小说的篇幅长短上。总的来说,2010年之前,网络小说在PC端的连载模式已经基本确立,其主流形态是100万到200万字之间的网络小说。超过200万字的作品,在重点网站所占的比重大约是百分之五。
25万字的《长乐里:盛世如我愿》
移动阅读兴起之后,网络小说连载进入数据日监测阶段,数据优异的作品被不断催更,商业利益驱动下的网络小说开始了“马拉松”式更新。短短一两年时间网络超长篇小说被确认为新的连载模式,亦可称为固定阅读模式。在后来陆续出现的手机版网站、手机阅读软件,及至当下新媒体平台上,超长篇网络小说写作一直是主流,而流量是这类作品始终站在潮头的内在动力。由此不难看出,以传播方式构建的商业模式决定了网络文学的基本走向。
也有一些网站坚持以100万字以下网络小说作为主体,比如晋江文学城,这个创办于2003年的网站扩展了网络小说IP改编和线下出版的版图,直接推动了网络文学领域IP文和流量文的分野。有必要说一下IP文和流量文,前者指适合影视改编和线下出版的网络小说,后者则专指在线产生大流量的网络小说。很显然,前者篇幅不宜过长,比如顾漫的《何以笙箫默》还不足12万字,即可成为大IP;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也不过25万字;即便桐华的《步步惊心》被改编为35集同名电视剧,也只有40万字。但是,这并没有影响网络文学创作以超长篇为主的格局。
17万字的《宫墙柳》
其实,早期的网络文学,即2003年前的非商业化阶段,短篇曾占据主导地位,比如安妮宝贝的城市系列《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和《蔷薇岛屿》,都是由万字左右的短篇组成,既有浓厚的网络特色,又适合纸媒出版,恰好符合世纪交汇之际大众的阅读习惯。其他几位早期代表人物如李寻欢、邢育森等,也都是以短篇创作见长。今何在的《悟空传》和江南的《此间的少年》在网上风靡一时,两者均是10多万字的篇幅。更多网络写手则以帖子的形式在榕树下文学网、新浪读书频道、天涯社区等发表作品,有人看他们则继续写,点击量上不去他们便及时停更。由于未形成完善和成熟的阅读和商业模式,短篇网络文学(本文以下也称“网络短篇故事”)渐渐退出读者的视野。
短篇网络文学顺应用户碎片化阅读需求
在网络领域,文学的表现形式一直处在变化之中,推陈出新成为网络文学不变的话题,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同质化与类型创新之间的角力,其次是互联网技术革新导致传播方式改弦易辙,再者是商业模式通过大数据寻找新的消费人群,由此几乎每个成功的网络作家都经历过创作转型,不断地新生、不断地被淘汰,又不断地转场,不变则衰,变而不得法同样面临被边缘化的境遇。
网络文学在2012年之后出现明显的分众特征:口味分化,市场细分。从总体上看,中国网络文学是世界性文化交流的产物,网络作家深受西方大众文化的影响。在数字化阅读时代,年轻一代对文学经典的理解和认知发生了变化,并将文学和影视、动漫、游戏等其他文艺样式视同为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类型化写作方式和分众阅读模式。
15万字的《悟空传》
从2012年豆瓣平台尝试推出网络短篇故事,到2014年张嘉佳《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意外畅销,业界就开始思考短篇故事能否成为新的创作潮流。其间2013年10月,以短篇小说著称的加拿大女作家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效助推了短篇小说话题的热度,虽然未能持久,但火种并未熄灭。紫金陈在2014年推出的20万字以内的小说成为爆款。之后,2020年骁骑校创作的《长乐里:盛世如我愿》以25万字的篇幅在全网产生重大影响,较之动辄百万字的篇幅,中长篇小说重新引起读者关注。与此同时,知乎平台开始提倡用精简的篇幅讲述精彩的故事,其推出的“盐言故事”作品字数多在2万至5万之间,由此网络短篇故事创作渐渐形成热潮。究其兴起原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主观上是网络短篇故事准备较为充分,客观上是超长篇网络小说的过量生产影响了网络文学的生态,故而破局条件已经具备。
正如微短剧之于影视行业,短篇故事顺应了用户碎片化阅读需求,丰富着网络文学产业生态,弥补了网络文学在短篇创作上的缺口。
短篇网络文学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网络短篇故事再次进入读者视野,并逐渐崛起,对于网络阅读生态而言,这是一次螺旋式的提升。早期的网络短篇故事不乏优秀作品,而由于缺乏相应的商业模式,最终不得不“曲终人散”。但是,我们不应该忘却那一段互联网文学的“懵懂岁月”。经过二十年风雨跋涉的网络文学,终于迎来“云开雾散”,最关键的是培育了一大批成熟的读者。他们用鼠标做出自己的选择,网络短篇故事同样可以产生流量,同样可以覆盖言情、悬疑、现实、科幻等不同题材。
由20万字网络小说《洗铅华》改编成的电视剧《为有暗香来》剧照 资料图片
网络文学最重要的特征是文学和传播学的交叉融合。在传统文学领域,学界一般将传播纳入文学史的研究范畴,因而在当代文学中几乎不具有特殊意义,网络文学则出现了内容和传播并举的局面。网络文学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一是互联网技术进步带来的变革迅速得到兑现,二是政府引导发挥的作用逐渐深入广泛,三是读者筛选机制由粗放型转向细微型,不同年龄层次、各种文化渊源、各种欣赏口味的人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三方面的因素也加速了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进程。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文学市场营收规模从10亿元到300亿元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随着竞争日趋激烈,网络文学进入职业化写作阶段,网络作家作品的数量大幅增长。但接下来的几年营收规模未能打破400亿元的天花板。这说明一个问题,以量取胜的年代或许正渐行渐远,形式多样化的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文学非职业化写作开始重整旗鼓,网络短篇故事正是因此重获新生。
在一定程度上说,网络短篇故事是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两者之间差异最小,也最容易沟通和融合的形式。文学理论评论界对当代文学向大众阅读方向转化并不抵触,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大众的阅读方式,甚至改变了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然而,由于传统评论家极少参与在线连载阅读,面对几百万字的网络小说往往感到难以评说,而对于几万字的短篇故事则相对能够接受。传统的青年作家同样面对这个问题,他们也在考虑文学如何破圈,使自己的创作更接地气,作品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网络短篇故事也许会为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融合共生带来不少启示。
不过,如同传统文学界担心一位新人作者驾驭不了长篇小说一样,网络文学界恰恰担心一位知名作者写出的短篇故事无人问津。而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缺少了优秀短篇故事的网络文学和缺少了优秀长篇小说的传统文学,同样让人无法接受。当然,网络文学短篇故事的艰难成长与传统作家认为的“短篇难写”并不在同一维度,网络文学重在故事性,艺术技巧还在其次,而传统作家眼中的短篇小说之难在于艺术高度。
网络短篇故事当下解决的仅仅是生存问题,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谓越是艰险越向前,在量的积累完成之后,质的提升会遇到更多困难。由于介质的不同,受众心理的差异,网络短篇故事无法沿着传统文学的道路前行,虽然可以借鉴,但必须披荆斩棘,开创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这就如同从狭义上来说宋词源于唐诗,但宋词就是宋词,它是之前所有文脉的传承与汇合。
网络文学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其内在构成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它一头连接传统文明,另一头连接现代文明,具有突出的商业性,也具备文化传播的优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从文本体系的角度看,短篇故事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在某个特定阶段或将是网络文学升级的重要推手。
眼前即将有新的事情发生,知乎发起的“短篇故事3A计划”——AI(人工智能)、All Population(泛人群)和All Media(全媒介),预示着短篇网络文学向人工智能将迈出实质的步伐,在不远的将来,短篇网络文学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单一的文字阅读模式,AI图像、AI声音都有可能成为阅读辅助内容。放眼远望,网络短篇故事的复兴和崛起,作为网络文学生态成熟的标志,不仅有利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而且暗合了技术赋能文艺创作的新趋势。
相关文章:短篇网络文学的三种主要形态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03日 09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举报/反馈

光明网

1.8亿获赞 622万粉丝
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媒体融合与创新的引领者。主办单位为光明网传媒有限公司。
光明网传媒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