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28日电(雷朝良 罗玉琼)“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地处福建中北部的三明市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境内水系发达,多数属闽江水系,集雨面积50 km²以上的河流167条。福建的母亲河闽江就发源于三明市建宁县。
图为福建省三明市。三明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三明市主动适应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新要求,坚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两手抓。特别是“十四五”以来,三明金溪流域先后实施了国家、省级等各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共18个,完成投资约6028.92万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2万亩,守护闽江之源青山绿水。
在三明市宁化县水茜镇上谢村水保园,平整的小道、错落有致的树木、清澈碧绿的河水映入眼帘。上谢村党支部书记余远荣说,水保园没建之前,每年防汛期大水都会冲到田里,影响附近村民的生产生活。
宁化县是典型的紫色土流失地,水土流失面积大。近年来,宁化县围绕“誓把荒坡变绿洲”的总目标,不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资金投入,强化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水土流失面积占县域总面积比例由2011年的14.8%减少到2021年的9.08%,减少流失率等综合指标位列全省各县(市)前列,是粤闽赣五市十四县流失面积减少最多的县。宁化县也因此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该县水土保持中心获评“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
在水治理过程中,三明市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发展治理模式。如:宁化县以小流域为单元,探索建立小流域“五+”生态治理模式,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泰宁县依托全国森林康养试点打造大金湖水土保持科教园,实现了旅游康养资源与水土保持科普宣传教育的绿色融合;建宁县发展果园“五改”模式,推广“果-草-牧-沼-菌”水土保持生态果园建设等措施,让荒山变为绿色的“聚宝盆”,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全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评估中,三明连续五年获评“优秀”档次,进一步守护了闽江源头良好生态。
三明市是福建省最早探索实施“河长制”工作的地市,当地于去年开展河长巡查46281人次,协调解决河湖水生态环境问题700件,全市55个国省控断面、76个小流域断面、134个乡镇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2020年8月以来,三明市在全省率先选聘政协委员担任“委员河长”,积极拓展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新载体。截至今年3月已有420名“委员河长”,累计巡河22万公里,推动解决具体问题3447件,反映相关社情民意信息200多条。由三明牵头编写的《“政协委员河长”民主监督规范》省地方标准发布,成为全国首个政协民主监督规范标准。
三明市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推进闽江源头水系治理,以生态方式改善河水、改良河床、恢复河滩、修复河岸等措施,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安全、生态”水系。“十四五”以来,共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安全生态水系、山洪沟治理、水系连通、防洪工程等项目58个,完成投资28.07亿元,完成治理河长466公里,保护人口12.1万人,保护农田22.71万亩。(完)
举报/反馈

中国新闻网

4006万获赞 639.9万粉丝
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由中国新闻社主办
北京中新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