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聪明的人,他们总会将善良当成美德,将尊重当成社交的基本礼仪。
而一个愚钝的人,只会将善良当成玩物随意去践踏,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在社交中,你有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你对别人越好,别人反而不知道珍惜你,甚至不够尊重你。
但是,当你变得冷漠,强势,别人都开始重视你了。
似乎:你性格安静,谦虚礼貌的时候,别人都觉得你好欺负。
而当你锱铢必较,有恩报恩,有怨报怨的时候,周遭的人又开始尊重你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个人习惯讨好别人的状态,就属于“讨好型人格”。
第一种:情感逃避型讨好
简单来说就是:
有些人在社交中,缺乏拒绝别人的勇气。
他们总是想太多,心思敏捷,情绪敏感;一旦拒绝了别人的请求或要求,他们就会将错误归在自己身上。
他会想:“他会不会讨厌我?如果我拒绝他,一定会伤害到我们俩的关系。”
所以,为了避免与对方之间的关系受到影响,所以他才总是去讨好别人。
他总是陷入担心和焦虑中,认为自己一旦拒绝,惹恼了别人,就容易遭到报复。
可实际上,这样的状态本身,就是“讨好者”的姿态。
有些人,即使你再讨好,他们也不会多么感谢你;
反之,当你学会拒绝,保持距离的时候,才能让你看清更多。
第二种:认知型讨好
在有些人的意识里,他们认为:“只要我对别人足够好,别人自然也会对我好的。”
他们坚持:等价交换,付出就会有回报。
对于认知型讨好的人来说,他们的思维模式是:
我付出了——对方没有给我回应——肯定是我不够好——接下来对别人付出更多。
在社交中,正常人的思维模式如何?
我付出了——对方却不给任何回馈——及时止损,停止付出,放弃感情。
第三:习惯型讨好
这种讨好,与原生家庭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络。
比如:
当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陪伴与赞美;那么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内心是极度缺爱的。
因此,为了获得别人的爱与在意,他不得不用讨好的姿态去换来自己想要的。
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了习惯。
第一:将自己的喜好与意志,强加在对方身上
举个例子:
你走在路上,看到大街上发传单的,总是想避开走;因为你畏惧跟陌生人沟通说话,又不愿意拒绝别人。
可是,对方手里拿的传单,你实在是不感兴趣。
这个时候,他如果强行放在你手里,你会生气;毕竟,面对他人的纠缠,让你十分抗拒。
最典型的例子,就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
父母总是打着“我是为你好,我这样做全都是为了你”的口号,给孩子包办一切。
衣食住行,包括孩子的兴趣爱好,对未来的选择,这些全都被父母承担了。
长时间下去,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还未必领情。
为啥?
因为父母总是以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明白了吗?
对别人越好,付出越多,未必是一件好事。
凡事都应该有个度,倘若你总是跨越这个限度,也会引来对方的反感。
第二:你失去了神秘感,变成了“低价值”的人
在爱情里:
如果付出的一方总是你,在这感情里,你就像一只卑微的“工蚁”,承担着所有劳累的工作。
而对方就像一只“蚁后”,一边高高在上地指挥着你,一边对你的付出有所不满。
尽管你没有变,你的付出一如既往,可在对方眼里,你也逐渐失去了新鲜感和神秘感。
有个故事是这样:
一个男生,每周都会送女友一束玫瑰花,可时间久了,女友却十分嫌弃:“你这个人真没意思,每次都是这一束玫瑰花,烦死了”。
另外一个男生,只会在特定的节日里送给女友一束花。
可是,那个女生却十分欣喜,每一次收到男生送的鲜花时,都开心得像个孩子。
这两个男生的感情经历对比,让你想到了什么?
跟爱人相处,一定不要付出自己的全部,而是做到有所保留。
不为别的,只为换来对方的回馈。
试想一下,如果你总是付出很多,在对方眼中就会认为“你太容易驾驭”了。
他想要什么,只需要跟你说一声;你做好了,没有奖励,你做得不好,一定会换来他的不满。
所以,任何一段关系相处,都不要让自己变成“卑微的讨好者”。
你越是讨好,别人越是不待见你。
人性的弱点就在于:
你强势起来,别人才会尊重你;你拿出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别人才愿意正眼看你。
在亲密关系中,你是“讨好型人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