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王芳 金南星 记者 杨茜
“患者气急得厉害,血氧饱和度低只有83%!”80岁的老人危在旦夕。
医护人员赶紧推床,迅速往一楼的危重症监护室跑,2分钟后进入呼吸科危重症监护室(RICU):气管插管,接上呼吸机……所有操作一气呵成,氧合指标迅速回升到96%,生命体征稳住了!
全程不过5分钟。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呼吸医学中心,这样的紧急状况常常上演。呼吸科的危重症患者常常是生机和死亡并存,抢救时刻总是希望快点,再快点。
2021年,超4千平方米的全省首家独立呼吸医学中心矗立在医院住院部北侧。这里集医教研为一体,以胸部肿瘤、呼吸疑难与危重症、肺部介入治疗等为重点方向,诊疗水平国内一流。
医院供图
三年来,先进的理念,完善的服务,一站式的高水平医疗,呼吸医学中心门诊量不断攀升,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稳居全省前列,俨然成为了医院的金字招牌,影响力、辐射力不断扩大。
面对斐然的成绩,医院党委书记王凯作为学科带头人也很欣喜,更坚定了“将学科做大做强”的信心,由点到面,“致力于建设一流大学的一流附属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提高浙中及周边地区胸部肿瘤诊疗水平,也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全省首家呼吸医学中心大楼
一站式高水平医疗获得好评
一个学科拥有一幢楼,到底有多牛?
大楼内设有呼吸专用 CT 检查室、肺功能室、超声诊断室等覆盖全流程的检验检查区,特别引进数字呼吸介入手术室、磁导航气管镜、ECMO等一流的手术硬件设施。另外,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专门开设标准呼吸危重症病房(RICU)、呼吸肿瘤病房、呼吸感染综合病房、临床研究病房。
据了解,这是省内首家以呼吸肺部肿瘤防治为中心,集住院、检查、介入手术、支气管镜治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呼吸医学大楼。
在这里,相关检查、手术、住院都在一栋楼里面完成,患者和家属不再需要大费周章、东奔西走,医疗服务环境大大改善,服务流程得到显著优化。况且,这里常常收治来自全省的呼吸疑难危重症患者,需要与时间赛跑。在紧急抢救中,中心的优势会被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楼上楼下医务人员随时快速响应,实现快速转运,检验检查设备一应俱全,手术室随时启用,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
医院供图
“最终受益者还是我们老百姓。所有检查都在一层,减少了我们来回跑的时间成本,更主要的是不用和其他毛病的患者挤在一起。”正在一楼等候的家属郑先生说。作为义乌当地人,他真切感受到了省级大型三甲医院的专业和服务。
除了患者及其家属就医体验的提升,医务人员也感受到了“中心化”带来的革新。
呼吸与危急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宁说,随着呼吸医学中心的不断完善和壮大,聚合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医者们也练就了“十八般武艺”。“从以前单纯针对某一疾病的诊疗,包括肺炎、慢阻肺、肺癌等,到如今随着患者数量增加,疾病类型更细化和复杂,我们需要掌握更多重症的急救,要把亚专科做精做细,真的深入到细枝末节。”
多学科团队共创生命奇迹
让患者获得最优化诊疗方案
60多岁的东阳楼大伯是名“老烟枪”,抽烟30多年,患上慢阻肺也有20多年。
曾经也想过戒烟,可惜每次都坚持不下来。
前几年,肺部CT检查发现肺结节,而且还在长大。糟糕的是,一家人奔波于杭州、上海多家大医院,都没有寻找到理想的治疗方案。最大的障碍就是肺功能太差,存在极重度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不可能耐受手术,只能选择姑息性化疗。
楼大伯来到浙大四院找到王凯教授。在详细询问病史及看诊后,王凯教授发现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并不完全符合,还有手术机会。
医院供图
他牵头组织心胸外科、放射科专家针对楼大伯的病情开展多学科讨论。三位专家共同探讨分析,通过严谨充分的论证,制订综合诊疗方案。放射科胡吉波主任结合肺部CT影像明确楼大伯是早期周围型肺癌,建议尽早手术切除;王凯教授进一步调整优化慢阻肺的治疗方案,强调加强肺部术前管理,明确入院后肺功能锻炼方案,让患者能够更好地获得手术机会;心胸外科翁贤武主任医师则明确了对肺部损伤更小的胸腔镜下的楔形切除法。
住院期间,楼大伯在医护团队的指导下,规律完成呼吸功能锻炼,同时辅助药物调理、雾化吸入、呼吸锻炼仪等等改善肺功能。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楼大伯的肺功能水平提高了30%,各项指标均达到手术要求。
完美的手术让楼大伯在术后第三天就能下床活动了。“本来以为生命只剩下1年的时间了,现在手术成功了,我父亲也能看到孙子孙女长大了,我们全家一辈子都记得这份恩情!”出院前,楼大伯的儿子来到医生办公室表达深深的感谢和敬意。
楼大伯的病例,只是呼吸医学中心多学科合作的一个缩影。王凯教授表示,临床中,肺癌患者面临的情况错综复杂,复杂患者的病情通过多学科合作,有利于克服单一学科的狭隘性,能够让患者少走弯路,让患者获得最优化的诊疗方案、最佳的治疗效果。
人工智能助力精准诊疗
肺癌治疗迈入国际领先
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给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凯教授认为,这是时代赋予新的使命,也是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他看来,未来“临床科学家”是趋势。
呼吸医学中心具有国内领先的转化研究平台和研究团队,依托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开展肺癌相关发病机制和关键靶点、肿瘤和免疫微环境等方向的转化研究,学术、科研成果丰硕。
医院供图
作为浙大求是特聘医师、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的王凯教授,和其团队深耕肺癌精准诊疗十余年,建立超3万例的肺癌数据库,成功绘制出肺癌演进分子图谱,发现了肺癌早诊早筛的关键标志物,并将其成功实现临床应用,提高了我国居民早期肺癌的发现率。去年年底,他负责的“肺癌精准诊疗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成果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义乌市以第一完成单位获该奖项零的突破。
医院供图
肺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而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肺癌中的占比超过85%。王凯教授领衔研发的靶向新药——迈华替尼,已经被国家药监局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它的上市将为广大NSCLC群体带来新希望。
在肺癌的免疫疗法上面临着一个难题,肺癌免疫药物旨在打破由肿瘤产生的抑制免疫力的迷雾,当它们起作用时,能够激发强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带来数年的缓解期。“不幸的是,大多数肺癌患者并未体验到这些好处,而且很难判断谁会对治疗有反应。所以我们迫切需要有用的生物标志物,能够迅速区分可能的响应者和那些对这些治疗不会起作用的人。”所以,王凯教授与时俱进,正充分利用人工智能(AI)大模型,“我们的研究团队拟行系列前瞻性临床试验,以验证这些算法在实际医疗环境中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治疗的个体化和有效性。”
与此同时,团队建立肺癌系列研究模型体系,阐明了肺癌进展的关键机制与分子,更加精准地“点对点”治疗,增加免疫活动,提高肺癌的免疫治疗疗效,且克服耐药性。目前已经获得了国家重点项目的支持,“我们已经在临床上进行了验证,治疗疗效从原来的20%提高到了90%以上。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未来还会有新药产生,肺癌治疗迈入新阶段。”对此,王凯充满信心。
这一系列创新和成果,显著提高我国肺癌诊治能力、降低肺癌死亡率,推动我国肺癌综合诊治水平迈入国际领先。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

钱江晚报

1582万获赞 116.9万粉丝
30年一贯靠谱!新闻快、资讯多、服务全!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