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塔路上的白色光塔
有种念念不忘叫光塔街。
或许是天生喜欢明艳的色彩,每次去少数民族地区,看到他们服饰穿搭、生活起居中五彩斑斓的元素,都觉得眼前一亮,有种“色彩斑斓中奔放的生命”既视感,然后内心不自觉地激荡起对生活的热爱。
早年着迷于云南西藏
没想到广州的光塔街,逛着逛着也能给人这种感觉。
光塔街一带居住有回、满、瑶、壮、土家、侗、黎、苗、藏、布依、畲、毛南、朝鲜、东乡、哈尼、维吾尔、彝、俄罗斯、白、锡伯、土、蒙古、撒拉、仡佬、达斡尔、傣等28个民族的同胞,是目前广州市少数民族居民最集中、民族成分最多的街区。
杏花巷小区内的雕像
漫步街道,小巷牌坊的字体、装饰各具特色;走进小巷,描绘各民族生活场景的浮雕随处可见;一不小心,还会遇见回民学校和满族学校。
象牙街遇到一间满族小学
当然,这一带的标志性建筑,非光塔路上的怀圣寺光塔莫属。
怀圣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铭刻着羊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印记。
广州从唐代开始,便在城西的外侨(以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主)聚居区域设置“蕃坊”。
唐宋年间,“坡山古渡”码头(今惠福路一带)是船舶停靠和货物上落的繁忙港口。其西,为宋代外舶停靠的主要内港码头——西澳。
五仙观内的坡山古渡遗址
到了明代,珠江江岸线持续南退,光塔路一带的“蕃坊”逐渐远离珠江,蕃客大量减少。
沿江地带又淤积出大片滩涂地,淤积的新地很快成为开展商业贸易活动的场所,很多管理与服务机构如河泊所、五羊驿、税课司、批验所、市舶司等都兴建在如今的沿江路一带。
清代中后期,光塔街一带成了驻粤八旗兵的“旗境”,“马厂巷”“营房巷”“从家巷”“王姓巷”“和义巷”都是清代满族聚居地。
光塔路上的满族小学
往昔“蕃坊”的繁华虽然不再,但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多民族共融繁衍的故事仍在这片土地上延续。
多进步里的浮雕
citywalk光塔街,不局限于光塔路,而是整个光塔街道。
光塔街道东至起义路,西到人民路,北达净慧路,南临大德路,包括师好巷、云台里、回龙里、怡乐里、杏花巷、观绿、七株榕、温良里、福地巷、祝寿巷、象牙北等社区。
起义路的南朝街,也属于光塔街道
千年“蕃坊”文化交融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多民族共融繁衍的腹地......
因此有人说:光塔街,像一座没有围墙的多民族文化博物馆。
我第一次逛也是集中于光塔路,匆匆一瞥名字有意思的小巷,并没有深入探访。因为念念不忘,之后逐个社区走街串巷,越来越喜欢光塔街这一片区。
市井烟火气浓郁的甜水巷
岁月静好的怡乐里
整个街区不算大,第一次逛的小伙伴,没必要拘泥于路线,跟着心情走,时不时就有一些新发现。
饭点时分的话,可以跟着打卡的吃货走,这一带除了悠久的历史、多元融合的民族文化,还有不少迷人的烟火气小食店。
中山六路的回民饭店,每次经过都想吃
还是划一些重点,给一些可以参考的打卡点,希望帮到去这一带citywalk的小伙伴!
01 怀圣寺光塔
寺中最独特的建筑,就是高36.5米的“光塔”。唐代时,这一片还是海岸渡口,作为当时珠江岸边的最高建筑,光塔充当了为船只指引方向的灯塔作用。
怀圣寺园林安静,融合中式和阿拉伯元素。可以免费进去,主殿、光塔不能入内参观。另外,衣着打扮要得体,避免穿暴露或紧身的衣服,短裤要过膝盖,不要大声喧哗。
喜欢清真美食的,怀圣寺对面的莎车清真美食,手抓饭、羊肉串、烤羊肉包、羊肉汤、维吾尔家常手工面,都是不错的选择。
02 五仙观
前面提到的“坡山古渡”,惠福西路的五仙观有详细介绍。
五仙观建于明朝洪武十年,主殿在维护修缮中,可以参观侧边的“仙人拇印”和“坡山古渡”。游客很少,环境清幽,适合在回廊里静坐,闭目养神。
仙人拇印
环境清幽
旁边的南粤先贤馆,展示包括赵佗、惠能、孙中山等五十六位在岭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名人及其事迹。
03 妙吉祥室
光塔街的古建筑不只寺庙和道观,还有骑楼洋房。
沿着海珠中路往南走,近观绿路、大德路一带,洋房、骑楼渐渐多了起来,满族旧式骑楼妙吉祥室是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妙吉祥室是一幢旧式骑楼,明代为木阁楼,清乾隆年间改为广州满族观音楼,名“万善宫”,后更名为“妙吉祥室”。
1984年成立的广州市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设于此楼。附近还有个名字很风雅的社区,叫七株榕,牌坊很有特色。
04 基督教锡安堂
光塔路-人民路口不远,还有一栋古建筑-基督教锡安堂,不用预约可以免费进去参观。
建于1936年的广州基督教锡安堂是一座有中国建筑特色的教堂,教堂外观为红墙绿瓦配以四角飞檐设计,透现出岭南传统建筑风韵。而哥特式尖顶造型,则沿袭了十九世纪传统教堂建筑特色。
05 杏花巷-进步里
了解光塔街“蕃坊”场景和聚居此地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杏花巷和进步里的民族民俗文化长廊,是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欣赏走廊墙壁上的浮雕,小区绿树成荫,花香迷人,吸引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在凉亭午休小憩。
光塔路上的牌坊
06 玛瑙巷-崔府街
杏花巷对面的玛瑙巷,牌坊颇具民族特色。
玛瑙巷原来又叫“玳瑁巷”,与外商出售的西域奇珍息息相关。唐代,此处曾是阿拉伯人的玛瑙集市。宋代仍是蕃坊的商贸集市,后渐成街巷,名为玛瑙巷。
从光塔路进去,可以一直走到中山六路。沿途除了老旧的横巷,还有一些名人旧居。
55号传统民居建筑
巷子走到一半的右手边,有一条800多年历史的老街-崔府街,因南宋名臣崔与之家居此街,故名。
安静的崔府街
安静的崔府街除了有老洋房建筑,还可以看到怀圣寺的一段屋檐,一直往东是朝天路。
怀圣寺院墙屋檐
这个小区门牌也挺特别
07 擢甲里-福地巷
擢甲里
除了具有千年“蕃坊”历史、多民族共融文化,古代的光塔街也是盛产才子的风水宝地。宝地的C位,指的是福地巷和擢甲里这一带。
“擢甲”二字,是阿拉伯语“小巷”一词的音译,唐朝时是阿拉伯外商聚集地。
擢甲里的“发迹史”始于南宋时期,当时黄勋在此居住,通过刻苦读书最终考中进士,其后其弟黄熙也中进士。为了纪念这一成就,广州郡守重新修建了他们的宅第,并将该巷命名为擢甲里。
福地巷
福地巷原本是擢甲里的一部分,因明朝鬼才伦文叙中状元后,其子伦以谅和伦以训也分别中探花和榜眼,因此该地被命名为福地巷。中山六路紧挨福地巷的位置,新建了一个伦文叙纪念广场。
漫步擢甲里、福地巷,唐宋的遗迹很难寻觅,比较有人气的,是福地巷2号的琪琪小食店,每到饭点前来捧场的吃货,把户外小广场挤满。
08 云台里-学宫街
既然说到吃的了,citywalk的脚步如果近解放中路的话,推荐去云台里的甜甜屋。一家藏在小巷里的家常粤菜,一到下午5点,等位地人群一直排到云台里牌坊。
经营家常粤菜的甜甜屋
除了美食,云台里的一些旧屋建筑也很有特色。与之相隔几十米的地方,还有文气浓郁的学宫街。
学宫街一带元、明、清各代,是南海学宫所在地,民国初年曾作过陆军医院院址(后迁往流花湖畔)。漫步其中,可以看到文化长廊,辞藻诗句。
小区环境不错
09 师好巷- 贤藏街
师好巷回民小学
之前一直以为光塔街道没越过解放中路,逛多了才知道,起义路有一段也属于光塔街道。师好巷1号,有一座浅绿色外墙的学校,是广州市回民小学(南校区)所在。
学校门口的斜对面,有一座古老书院-道南书院。这一带的小巷都很有文气,比如旁边的贤藏街,名字源自《礼記-学记》“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即贤人藏修息游之地。
时光荏苒,多少贤人风吹雨打去。抛开工作的纷扰,来光塔街做一日逛吃的闲人,在斑驳感的老街旧巷中闲庭信步。
有光就有希望,有塔就有方向。透过光,看着庄严圣神的白塔,只要你愿意往前走,未来都充满希望。
愿每一个努力向前的人,
前路有光,否极泰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