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反映,自家宝宝总是不听指令。
要么直接无视你对他说的话;要么听到了却不去执行或者不知道怎么执行;要么在执行时错误百出。
同时还可能伴随有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疯跑、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表现。
这些行为在未入学前我们看不出其影响,一旦进入学校,孩子在课堂上难以安定、指令回馈不佳,将会为他的学业发展带来不小的阻碍。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做到提前预防和及时改善,今天老岳就来讲一讲。
01
孩子好动、指令回馈差
从这三方面找原因
很多家长在儿童不理会自己指令的时候,会大声地重复,企图引起孩子的注意。
这里老岳不建议这样做,如果经常高强度、高频率地对孩子下达指令,长此以往他的大脑会习惯这种方式,未来在社会交往可能就会出现障碍。
一般情况下,儿童出现指令回馈差时,大多是因为前庭系统、感觉注册或感觉调节出现了问题。
➤ 前庭反应过低
前庭是大脑的“门槛”,也是整个感觉统合运作的核心。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对输入到大脑的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维持与整合各种不同的感觉持续有效地输入大脑。
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及时、正确处理信息,就会导致大脑得到的信息太杂乱,甚至有错误。
比如前庭门槛过低,大脑接收信息太多,各种信息都要去处理,外在表现就是好动,坐不住;门槛过高,大脑接收不到信息,孩子也就无法做出反应,外在表现就是听而不闻,闻而不动。
➤ 感觉注册不良
所谓感觉注册,就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发现感觉信息进入大脑的过程。
在前庭对感觉信息进行初步的过滤和筛选以后,要把重要的、安全的、可靠的信息传入大脑,也就是只有符合条件和需求的信息才允许进入。
➤ 感觉处理障碍
即使感觉信息进入了大脑,还会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分析、删减抑制、扭曲解释、归纳统一等处理。
当这个过程出现障碍,紧接着影响的即是动作的组织及执行。
简单来说,你喊孩子的指令虽然进入了他的大脑,但这条信息没有被处理或者没有被正确处理,输出的动作指令也将是错误的。
归根结底,孩子做任何动作,都是感觉统合的结果,从大脑接受各种各样的感觉信息,做出整合处理,再到给身体下达各种动作指令,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存在障碍,都会影响到最后的动作输出。所以单纯通过大声下达指令,很难得到孩子的回应。
02
如何提前预防&及时改善
实际上,孩子不听指令、坐不住,并非天生,而是家长的带养方式出现了差错,最终导致其感觉统合能力不足,进而引发了一系列表现,比如下面这些方式,家长一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过早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并且对时间不加限制;
● 对孩子保护过度,不让爬不让跑不让跳;
● 经常宅家,很少带孩子外出进行户外活动;
● 带养者有严重包办代办行为,限制孩子的身体运用和社会化;
……
对于已经存在好动、指令感弱问题的孩子,各位家长就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帮他改善。
❶ 触觉按摩
触觉是一切神经通路的基础,触觉通路不通,儿童各项功能的激活都会受到影响。
❷ 前庭训练
● 角度变化法:例如大陀螺旋转、大滑板旋转、大象鼻子旋转等;
● 线性运动法:如跳绳、跳床、滑板俯冲、绕障碍奔跑;
● 头部位置变化游戏:侧滚翻、前滚翻;
● 距离地面的游戏:荡秋千、高空索道等。
❸ 本体觉训练
要知道触觉系统、前庭系统和本体系统都会影响孩子的感觉注册和感觉处理能力,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前庭系统。所以,把上述三大训练做好,既是预防也是改善,坚持一段时间,孩子的指令感就会随之增强,入学后做到上课全神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