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柴旭晨

编辑 | 周智宇

日系汽车巨头本田面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压力,已不再小修小补,而是“断臂求生”了。

当地时间7月25日,本田汽车宣布,将关闭、停产中国的两家燃油车工厂,腾出更多精力转向电车。其中,广汽本田旗下年产5万规模的工厂将在10月关停;到11月,另一家东风本田的24万产能工厂也将停产。

本田在华的燃油车总产能,将随之从149万降至120万台。这是本田自1990年投资中国市场以来的首次减产,也是日系车企迄今最大的规模缩减。

本田公司发言人表示,这些调整是本田响应中国市场变化的一部分。

这背后是其在华份额的持续下滑。目前,本田在中国共有149万台燃油车产能,南北本田分别占据72万、77万台。但自2020年攀至162.7万台的销量高峰后,本田在华的销量就出现“三连降”,收缩至去年的123.42万台。

今年上半年,本田中国的销量降幅扩大至21.5%,录得41.6万台。看不到回暖迹象的本田,也将中国区销售计划降低13%至106万台,这就意味着40余万台的产能闲置。

其实在此之前,对市场形势早有判断的本田,就已悄然展开“瘦身”计划。

去年12月,本田表示由于要迅速转向电动车市场,而决定削减广汽本田约900名合约工,占总员工数的7%。今年5月,广汽本田通过“N+2+1.8”的高标准赔偿方案,让数千名员工主动离职。

作为最早入华、建立了7家本土化工厂的本田,当下的局面无疑令人唏嘘。业内人士认为,它的此番“退守”,最大原因是燃油车难卖、电动车不火的“青黄不接”。

在新能源自主品牌的冲击下,本田两家合资车企的产品力已明显不足,曾以省油、耐用、稳定等核心为卖点的明星车型纷纷陨落。雅阁、CRV、飞度、思域等车型销量快速下滑,即便降价也难回曾经的高峰。

今年6月,本田在华销量最高的车型是本田CR-V,月销1.66万台;雅阁以1.2万台的成绩紧随其后。二者曾经单月销量3万荣光不再,而其余车型也相继跌破了“万台线”。

油车基盘巨大承压,本田的新能源车型也未能扛下销量的大旗。今年内,本田CR-V、雅阁、皓影的插混车型月均销量未能破千台;e:NS1/e:NP1/e:NP2等新纯电系列更是在百台区间徘徊。

事实上,本田的表现是众多日系合资车企在华生存状态的缩影。

高光时刻,日系车企一度“碾压”自主品牌,在2021年拿到过国内22.6%的市场份额。但到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已缩至14.9%。

日系车“不愁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近年来“关、停、并、转”不断上演。此前三菱汽车已经宣布退出中国,日产也在6月宣布关闭在江苏省常州市的工厂。

为了应对在中国市场的挑战,日系车企必须加快求变。

对本田而言,关闭两家工厂是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举措,将更多筹码押向电车,努力保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此次本田方面也强调,“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依然是本田的重要阵地”。

为此,本田计划通过东本、广本在建的两家新电动车厂弥补目前的产能缩减。目标在今年末投产,预计将本田在华的总产量恢复至144万台。

新厂布局的同时,本田也打出电动化的新牌。今年4月,本田在华正式发布全新电动品牌“烨”,最大的变化在于中方占据了主导权。

官方信息显示,新品牌首款概念车“烨GT概念车”外观由中国团队设计,将搭载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华为智能座舱以及科大讯飞语音控制系统等。这也是此次本田宣发的重点。

中方团队拥有更多话语权,已经成为当前诸多合资车企的主旋律;更多国内供应商的加入,也让传统车企在智能化方面奋起直追。

根据计划,“烨”品牌到2025年将投入全固态电池车,至2027年将推出六款车型,最终本田将在2035年实现中国市场100%的电动化。

接下来,本田需要在中国市场背水一战。

对本田等合资车企来说,“瘦身”只是暂时的权宜之策,想要真正在中国市场实现复兴,倚靠中国市场和供应链的优势尽快完成转型,或许才是最优解。

举报/反馈

华尔街见闻

694万获赞 110.7万粉丝
中国领先的金融信息和商业资讯提供商
华尔街见闻官方账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鲲鹏计划获奖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