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7月24日文章,原题:对华关税壁垒将成为美国的“马奇诺防线”吗?马奇诺防线长数百英里,从瑞士阿尔卑斯山延伸到英吉利海峡,是一个由堡垒、可伸缩炮塔、地下铁路、大型火炮等防御设施组成的奇迹。它曾被认为固若金汤,但事实证明它毫无用处。
今年5月,拜登政府宣布对来自中国的180亿美元商品加征新一轮关税。实际上,这是美国政府因认识到美企在光伏、电池技术和电动汽车等领域极其缺乏竞争力,从而提升贸易壁垒。如今,中国处于这些技术进步的最前沿。中国正受益于规模经济和一体化供应链,令外国竞争对手难以望其项背。
如果能精准使用,关税可以有利于培育相关国内产业。然而,一旦关税成为经济格局的永久组成部分,它们就会破坏国内生产商的竞争力,并迫使消费者花大价钱购买低质量产品。这种关税壁垒迟早都会倒塌。
光伏行业就是一个显示加征关税往往会助长更多关税的例子。中国在光伏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生产全球85%的光伏电池和97%的硅片。拜登政府为愿意在美国生产的光伏制造商提供慷慨补贴,并为在美国国内生产的光伏组件提供每瓦7美分的税收抵免。
数据显示,美国政府的激励措施可占到公用事业使用的光伏设备成本的50%。然而,这还不足以支撑美国光伏制造商,因为2023年全球光伏板价格下跌50%。为了回应光伏企业的游说,美国政府将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的关税从25%提高到50%。美国政府还取消对东南亚国家的光伏关税豁免,而这些国家占到美国2023年光伏设备进口的84%。
这些关税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首先,由于美国光伏开发商要么被迫支付更高的价格,要么使用来自东南亚和中国以外的低效光伏技术,美国大规模新装光伏的步伐或将大幅放缓。这不但将使美国失去相关就业机会,还将放慢美国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型。其次,实际上这可能会减缓美国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美国制造商可能由于要为最关键组件(光伏电池)多支付50%费用(关税)而失去竞争力。最后,长时间的过高关税会降低生产企业追求创新和效率的积极性。
一个没有汽车工业的国家无法自称全球工业强国。因此,现实极其令人担忧,因为在从燃油车向电动汽车的历史性转型中,美国落后于中国。目前电动汽车仅占美国市场新车销量的8%,而中国的该占比高达50%。如今中国控制着全球80%以上的锂电池生产,而此类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关键动力来源。
与上海和北京车展相比,出现在美国展厅的电动汽车技术大约落后两年。更重要的是,美国市场上的大多数电动汽车价格仍高于同档次的燃油汽车。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家美国汽车制造商推出过2万美元以下的优质电动汽车。鉴于美国人将其一生中约14%的支出都用在汽车上,仅次于住房,没有什么比降低电动汽车成本更能明显降低通胀。
几十年来,美国一直利用关税来扶持那些在政治上敏感但美国不再享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包括纺织品、鞋类、钢铁、轮胎、摩托车和服装等。如今,这些行业在美国只是徒有其名,没有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来源。
倘若美国有选择地使用,并设定明确时间限制,那么关税能为新兴或陷入困境的产业提供喘息空间。但是,当它们成为一种永久固定的“标配”时,不但终将加快一个国家的衰落,还将导致其防御被攻破的时刻提前到来。(作者助·伯斯汀,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