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生命时报】;
你身边有没有那种“很擅长熬夜”的朋友,他们不仅晚睡,第二天精力还不错……
很多人也熬夜,但基本零点之前就睡了;有的人则经常半夜一两点才睡,比周围人都能“熬”。
近日,浙江大学刊发的一项新研究提示,擅长熬夜的人可能有个优势——有更好的认知能力。
《生命时报》结合该研究及专家观点,告诉你夜猫子人群有哪些“天赋异禀”,并支招如何保证睡眠质量。
擅长熬夜脑子更好使?
在这一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中26820名参与者,重点收集了两项数据——认知能力表现、睡眠信息。
对参与者认知能力的测试,通过以下方式展开:
一组参与者有10067人,需要完成4项测试,包括推理、配对、反应时间和前瞻性记忆;
另一组参与者16753人,仅需完成两项评估,配对和反应时间。
对睡眠信息的获取通过问卷进行,重点收集了参与者的睡眠时长、质量和睡眠类型:
睡眠时长,包括短(<7小时)、正常(7~9小时)和长(>9小时);
睡眠类型,包括早起型、中间型、夜猫子;
睡眠质量,包括从不失眠、有时/通常失眠。
主要结论:
研究人员分析了睡眠对认知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
睡眠时长在7~9小时之间时,参与者的认知能力测试表现最佳;睡眠时间短的人,整体认知得分较低;较长的睡眠时间对认知也有负面影响。
睡眠类型对认知表现同样有很大的影响,与早起型相比,中间型和夜猫子型认知能力得分更高,尤其是夜猫子型。
这意味着,夜猫子与更好的认知功能有关,他们在推理能力和反应能力等方面表现更好,这种认知能力可能是天生的。但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只能显示出相关性,并不代表因果关系。
你的睡眠也许天生慢人一步
或许你早已发现,人们的睡眠节奏并不完全一致:有人早睡早起,像百灵鸟一样勤劳;有人晚睡晚起,像猫头鹰一样神秘……
据记载,拿破仑、丘吉尔、撒切尔夫人等名人每天只睡4个小时,“天生”就是工作狂。美国犹他大学在研究这类人群时发现,有一种突变基因(DEC2)会使人们的睡眠时间缩短,一个家族的平均睡眠时间只有6.25小时,而且活力十足。
2019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学者又发现两种突变基因,会导致某些人睡眠时间远低于平均水平,但他们依然能保持健康和活力。
除基因外,晚睡还可能是因为你的身体年龄还年轻。相比上了年纪的人,年轻人的生物钟调节系统对晚上的光照更加敏感,也就更容易晚睡。
“夜猫子”需要调过来吗?
广东省人民医院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中心主任医师欧琼提醒,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人们可以减少或推迟睡眠时间,睡眠仍需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规律的时间范围里。
如果你的家族成员天生睡得晚,并且晚睡不影响你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决定是否调整。
大多数人晚睡是因为刷手机、玩游戏导致的睡眠拖延,并非天生的“晚睡型选手”,这种情况就需要改一改,以便与生物钟相符合。
欧琼提醒,一些研究中提到的睡眠时间极短、白天精神仍然好的人群,只是极个别现象,普通人群不建议模仿
适合多数人的两个睡眠要点
好睡眠最直观的检验标准是:起床后身体舒服,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做事有效率,能胜任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或许你早已深有体会,到点睡觉,睡眠足够,精力就会绰绰有余,一旦违背则力不从心。
目前有两个公认的调节睡眠的影响因子,一个是生物钟,另一个是睡眠自我平衡。通俗点说,对大多数人来说,影响睡眠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规律”和“睡够”。
睡得规律
有时我们明知道到点该睡觉了,却迟迟不愿放下手机,有“晚睡强迫症”的人不妨试试下面几招:
1
床只用来睡觉
告诉自己,床只用来睡觉,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如看手机、看电视、看书等。可以先在沙发、客厅活动,等真觉得累了再上床睡觉。
2
培养睡前习惯
睡前用特定的行为取代强迫性晚睡的行为,建议的行为包括洗漱、做面膜、泡脚、洗热水澡、听一些舒缓轻柔的音乐、室内光线充分调暗等。
3
早上起床的时间尽量规律
不管是周末还是工作日,早上要准时起床,以维持规律的生物钟。中午午睡不宜超过半小时。
睡得充足
通常,儿童青少年每天要睡8~10小时;成年人每天睡7~8小时;老年人脑代谢变慢,一般需要睡5~7小时。以下方法可帮你尽量做到睡眠充足:
1
晚上10~12点就寝
过晚睡觉容易失眠,脏器得不到充分休息,不能很好地自我修复。建议晚上10~12点就寝,睡前两小时内不要做剧烈运动,必要时可戴上耳塞、眼罩。
2
睡不着不必硬睡
有些人是失眠导致的睡眠不足,这种情况要在困了之后再躺上床,若睡不着不必硬睡,躺下超过半小时还不能入睡可起床,待有睡意时再躺下。
3
做事有计划
让一天作息张弛有度,不仅利于提升效率,还有利于保持积极心态,到了晚上,大脑兴奋度会自然降下来。
举报/反馈

环球网

2.3亿获赞 1357.2万粉丝
世界很精彩,带你活出国际范儿!
环球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