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人员在加班至凌晨1点半后短暂休息几个小时继续工作,突然摔倒在地造成蛛网膜下出血、硬膜外血肿等,这样的情况能被认定为工伤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从南京江北新区人民法院获悉,为破解用人单位和职工在工伤纠纷各环节反复“拉锯”,案件审理周期长等难题,该院探索将行政、民事纠纷合并审理,最终使得该受伤保安于近日在较短时间内拿到了20余万元的工伤赔偿款,同时实现了司法的“公正与效率”。
保安长时间工作后倒地,因工伤认定产生纠纷
龚某是一家保安公司的职工,被派驻地铁站从事安检工作,日常工作到晚上11点半。4月底的一天,因临近五一假期地铁安检工作时间延长,人流量巨大,龚某加班至凌晨1点半。加班结束后,龚某在安检机旁的躺椅上休息,躺下时不慎摔倒,爬起来后继续休息。
早上6点,龚某醒来后继续上班,工作时突然意识不清摔倒在地,同事见状拨打120将其送医治疗。经医院诊断,龚某蛛网膜下出血、硬膜外血肿、顶骨骨折。
龚某向人社部门申请工伤认定,人社部门认定龚某所受伤情为工伤,劳动能力鉴定部门认定该工伤为九级伤残。
然而,保安公司却不认可工伤认定结果,认为龚某的工作职责是地铁站内的安检服务,工作环境及工作强度不可能导致其突然晕倒。该公司认为,龚某的突然晕倒当属自身疾病所致,不应认定为工伤,因此不同意支付工伤保险待遇。保安公司向江北新区法院起诉要求撤销工伤认定决定。
龚某则表示,当天安检工作延迟至凌晨1点多,自己受伤前连续工作17个小时以上,工作强度增大,自己因摔倒受伤,公司理应赔偿。于是,龚某也向江北新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保安公司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对此保安公司态度强硬,不仅对工伤认定书提起撤销之诉,还要求法院中止龚某提起的工伤保险待遇民事案件审理。
当事人亟需拿到赔偿金,法官决定合并审理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53条规定,案件审理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应当中止诉讼。按照该规定,法院应当中止工伤保险待遇纠纷案件审理,待工伤认定纠纷案件的裁判生效后,再恢复审理。
但如此一来,龚某若想拿到工伤赔偿,需要等待两起案件审理完成,时间较长。而此时,龚某已经花费了十几万元的治疗费,妻子也因病住院,家庭经济压力很大,亟需拿到这笔工伤赔偿金。
了解到龚某的现实困难后,承办这两起纠纷案件的行政法官和民事法官迅速会商,并达成一致,进行合并审理。为实质化解纠纷,及时兑现工伤职工合法权益,法官决定组成同一合议庭,合并开庭,解决中止审理带来的程序延宕问题。
探索效果显著,较短时间内拿到20万元赔偿款
合议庭查明,事发日当天因安检延迟,龚某工作至凌晨1点半;早晨6点左右,龚某工作时突然向后摔倒受伤,经医院诊断并没有突发疾病的情形。同时,民事法官初步测算了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数额,在此基础上,两位法官共同组织开展调解,就查明的事实向双方告知,详细解释了工伤认定的标准和计算方式。无奈,保安公司不同意调解。
调解由此陷入僵局,合议庭希望尽快推动案件审理进程,决定先就工伤认定行政纠纷作出判决。合议庭认定龚某所受事故伤害构成工伤,驳回了保安公司的诉讼请求。得知判决结果,龚某放下心来,合议庭继续尝试开展工伤赔偿纠纷的化解工作。
行政判决送达后,民事法官继续与保安公司进行沟通,释明相关法律规定,并表示继续诉讼无助于纠纷化解,而且还有损企业形象,影响员工归属感。
最终,案件双方对工伤赔偿待遇达成了一致调解意见,并签订调解协议书。龚某在较短时间内拿到了20余万元的工伤赔偿款,并给法院寄送了感谢信。至此,从立案起历时4个月,行政和民事案件一并审理,使得纠纷实质化解工作驶入了“快车道”。
法官:避免程序延宕,让劳动者及时获得救济
“工伤案件的特点是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交织。司法实践中,针对工伤认定决定提起的行政诉讼,纠纷的症结主要在于工伤赔偿。”
该案法官介绍,如果工伤认定和工伤赔偿的程序性权利被滥用,劳动者获得救济可能需经过劳动关系认定、工伤认定、工伤认定行政诉讼、伤残等级鉴定、工伤赔偿民事诉讼等一系列复杂程序,影响工伤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
《行政诉讼法》第61条第一款规定,在涉及行政许可、登记、征收、征用和行政机关对民事争议所作的裁决的行政诉讼中,当事人申请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的,人民法院可以一并审理。为破解工伤纠纷程序复杂、审理周期长等问题,江北新区法院充分发挥集中管辖南京全市相关一审行政诉讼案件的优势,探索借鉴行政诉讼一并审理民事争议制度,在法院对工伤纠纷所涉行政案件、民事案件均有管辖权的前提下,将工伤认定行政诉讼、工伤赔偿待遇纠纷合并审理。
“这样的审判模式,既可以避免中止诉讼导致的程序延宕,也可以避免民事和行政裁判之间的相互冲突。”法官表示,这样可以让工伤保险保障劳动者及时获得救济的制度初衷真正落到实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承源 通讯员 骆菊杰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