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就要开始了,最近频上热搜。尤其是各国代表团开幕式礼服相继亮相后,引发热议。


网友辣评:“比丑赛道也这么挤?真各有各的丑法,各有各的特色,丑得很country。”



法国东道主,礼服配色观感似超市货架上的炫彩牙膏;


西班牙队,“番茄炒蛋”联盟又增加一员猛将;


图片来源:会问青年


夹克配短裤,澳大利亚队员仿佛在cos小夫的经典皮肤


红+绿+白,葡萄牙队员一出场便是满屏的“电光火石”



网友神评论:怎么在奥运队服比丑这条赛道上,各个国家也这么卷啊?



对此,早已习惯卷的在校学生请求出“战”:“论抽象,还得看咱们的校服!”


图片来源:重庆教育智讯


当然关于奥运队服丑,网友只是出于调侃,也有很多国家队服很好看。不过不论是奥运会队服还是校服,相关讨论延伸出了一个长久被忽视的教育——美育。

1

美术正式纳入中考

将与语数外并肩?

对于美育,很多家长和学生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和考试相关。


确实,美育这些年,逐渐和考试、甚至大考挂钩。


自2016年起,湖南省便率先垂范,将美育纳入中考评价体系,随后云南、江苏等地相继跟进,将美术和音乐列入中考科目。


202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图片:《中国美育发展研究报告》发布现场


截至去年六月,全国范围内已有8省全面铺开美育中考,5省处于试点阶段,分数从10分到40分不等。


图片来源:澎湃号


这一系列措施,一度直接将“美育进中考”送上了热搜。


图片来源:央视网


不过家长们的态度却呈现出两极分化。


有家长认为音乐、美术等科目进入中考考核范畴,能有效提升社会对美育价值的认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但也有不少家长担心,此举会加重孩子的课业负担,消磨他们的艺术兴趣;


更有家长直言,美育不是靠这么培养出来的:


“美在存在于音乐、绘画、舞蹈之前,首先存在于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而一个孩子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0点睡觉,中间马不停蹄上课做作业预习复习订正考卷,下课10分钟不让随便动,放学后可能还要被加几个课外班,周末也不见得能放下书本真正享受一次生活,


然后这样过了9年,你突然跟他说‘我们要做生活的优雅者,所以你要考个美育哦!’”

还有学生感慨,除了常规课业,还要背艺术知识,“这幅画的作者是谁,那首歌是谁唱的,都快搞成艺术生了。”

图片:美育中考试卷样例


不仅家长和学生,也有老师认为:


“学生和艺术本应是你情我愿,双向奔赴,如果仅为打卡、考试而上课,让艺术课索然无味,也让学生失去兴趣,这绝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也不是艺术教育的目标。”

图片来源:@小娘pi的美术课


美育的初衷是好的,美育也是有意义的,正如小白在《多年不重视美育的恶果,终于砸到了自己头上》笔记中分享道:


“美育是什么?不是画画弹琴跳个舞这个技能,是强化并训练个体感受和表达的能力,开启自我探索的大门。


然后自然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自己乃至技术进步,创新知识一个小小的注脚。”

图片来源:@小白


这篇笔记引来上万网友收藏、评论,言语间都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缺少美育的影响


没有发现美的眼睛、不容易快乐、没有好奇心和创造力......


当然,从初衷到落地,需要一个过程。


对此,一直从事美育政策研究的郭声健解释说,现阶段美育中考的目的,是督促各地学校把课开够、老师配够、活动办够,“让美育面向每一个学生。


因此“美育进中考”的政策意图也很明晰——“用分数指挥棒倒逼全国学校、家长、学生重视美育,落实美育政策。”


先实行起来,再逐步完善。


而对于不少人担心的“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孩子会吃亏”问题,郭声健教授也提出:“美育进中考”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探索。


“比如,试着进一步因地制宜,由县一级组织统考,缩小地区差异;


暂时不纳入中考成绩,以合格/待合格等级作为参考,不影响升学;


等课开够之后再逐步进中考等等。”


“美育进中考”的改革下,考试不是目的,落实美育,让美育真正扎根、滋养孩子们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

2

美育不“无用”

有“大用”


美育进考试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热议,而抛开考试,关于“美育”本身,很值得展开聊聊。


美育是孩子不可或缺的成长养分,在前面提到的@小白的笔记下,@Yuriko也分享亲身经历:


他和一位在北京大学教书的亲戚聊天,亲戚说了一件让她难过的事情:


“周围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大多数很难快乐起来,他们在大学里也不再为学到了新的知识而兴奋,不会因为兴趣而去做更多课外的探索;


他们在学校里的一切行为都只是为了分数、绩点,为了毕业之后的规划做考虑。”


大家好像失去了探索精神世界的欲望,而@Yuriko进一步阐释了他对“精神追求”的理解:

“在我看来并不是简单的文化、艺术学习,而是一种生命对世界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内在推动力。”


就像我们看到美丽的颜色、听到动人的音乐、读到感人的文字,或者理解科学的奥秘时,那种内心的触动和喜悦。


这些感受推动了美术、音乐、文学和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妙和神秘。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图片来源:@Yuriko


中国青少年美育协会也曾提出,美育有四大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及“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基于此,美育不是“无用”,而有“大用”。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名人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很成功,还很喜欢艺术。


比如物理学家钱学森,他除了搞科研,还特别喜欢画画和写字;农业学家袁隆平,音乐是他的另一大爱好。


而对于现在学生来说,艺术同样大有裨益。


参加唱歌、跳舞、演课本剧等艺术活动,不仅能丰富体验,还可拓宽视野;


去博物馆、科技馆、大自然里走走,也能在松弛的状态里,思考想要过怎样的人生。


图片来源:@一只读书的羊

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写道,“美育使人成为一个全面的完整的人”。


当孩子走向艺术时,艺术同样也塑造了孩子,让他们在美的感召下热爱生活、欣赏生活、拥抱生活,进而使内心世界变得丰盈而充实。


3

美育的他山之石

国外也不是一开始就做得很好


如何更好地推进美育?国内一些教育学者将目光放在国外“他山之石”上:


像法国80%以上的幼儿课程都和美术有关;按照法国文化部和教育部的规定,每一片区域都必须建立一所音乐学院、一座音乐剧院和一个组织策划音乐活动的服务机构。


艺术是法国所有学校教育的必修课《艺术教育法》规定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要有艺术相关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摄影、电影、建筑等。


在公共服务方面,法国中央政府与地方团队签订了350项合约,策划了戏剧之春、文化阅读等活动,促进地方艺术教育发展。


法国教育部还为老师设置了“教师通行证”,老师凭此证可免费参观160个博物馆和名胜古迹,以提高个人的艺术教育质量。


美国早在1994年,就通过立法程序制订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将艺术列为美国中小学的核心学科,与其他七门核心学科放在同等地位。


英国建立了从幼儿园到成人的完备的艺术教育体系,艺术课程有学分考核制度,每个学期,英国寄宿学校都会举办大量学生作品展览、演出和音乐会,邀请学生、老师和家长共同参加。


芬兰教育体系内,艺术科目占据显著地位,约占课程总量的三分之一,传统的学术课程具有相等地位。为此,芬兰教育部门专门就艺术教育单独发行了《基础教育中一般和高级艺术教育国家教学大纲》,明确了9门必修艺术课程:建筑、视觉艺术、手工、传媒艺术、音乐、文学艺术、杂技、舞蹈及戏剧。其中音乐、视觉艺术与工艺美术是核心科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新加坡从2005年左右开始,教育部决定把有关艺术美感设计的事情落实在他们的教育体系里,由此带来了近10年的重大改革。


新加坡的小学只上半天课,剩下的时间全部留给课外活动。每个学生必须至少参加一项兴趣小组,学校会帮助他们邀请高级别的艺术家作为指导老师参与其中。


在学校之外,新加坡政府定期拨款,对城市建筑物进行冲洗、粉刷,使整个城市呈现出明亮的美感。官方也乐于大力兴建艺术场馆、举办文化展览,使得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成为全民可参与的活动。



而且,国外的一些国家,也不是一开始就将美育做得很好。


席勒曾狠批法国人的审美,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不是粗野,就是懒散,这是人类堕落的两个极端。”


19世纪中期,英国人仍旧深陷“山寨审美”当中。1851年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展品都非常粗陋,使得英国的知识分子们大受刺激,批判这些工业革命带来的新产品是“趣味最恶劣的、 丑陋和不协调的奇想”。

“工艺美术运动”由此兴起,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加强公立学校的图画课教学,提高国民审美力从此成为英国国策,绵延半个世纪。


美国1870年代,麻省通过了图画法案,在超过五万人口的市镇对成年男女及儿童实施强制性的图画教育;2007年,全美50个州中,有47个州设立了关于艺术教育的强制规定,40个州把艺术纳入了高中生的毕业考核。美国“休斯顿艺术访问计划”(下称“休斯顿计划”)中,超过50个当地艺术组织为学校提供了戏剧、音乐、视觉艺术、舞蹈等项目。


而我们,虽然早在20世纪初,蔡元培就曾经提出过“美育”的概念,指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为了推行这一理念,蔡元培在北大亲自开设过美育课。在他之后,朱光潜、宗白华等美学大家也都撰文讨论过美感教育。


但后来美育并没有引起重视。


而近年来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2020年10月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2023年又发布《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更是明确指出“将美育课程纳入师范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课程,将美育素养有关内容纳入教师资格考试”。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不过,“美育”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持续探索与浸润。


4

如何完善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面对美育的缺失,我们不禁追问:该从哪里补起来?


图片来源:@一只读书的羊


2012年,哈佛毕业的曾成德联合另外五位设计、教育界的专家,在中国台湾发起了美感教育课程推广计划。


他们把美感教育抽象出色彩、质感、比例、构成、结构、构造6个主题。每个主题如何授课没有一定之规,大多数时候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7年后,孩子们逐渐开始了解:美并非只和艺术专业有关,它理应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图片来源:@清圆儿


众多公益组织与学校教师。也正积极探索将美育融入日常教学。


“苔花开”乡村儿童美育计划,开展了提升乡村儿童美育教育的系列项目,让“美育”走近农村儿童。


据悉,该计划目前已覆盖广东11个地市、80个乡镇开展,为1200多所乡村学校培养美育教师超过4000人。


2023年,“苔花开”第三届乡村儿童美育成果展上,254份乡村儿童的美育作品被展出,作品形式涵盖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等。


在这些作品里,有大山田野,有家乡的风土民俗,有一家人的团圆饭,有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物,有对乡村之外世界的想象,还有对未来最童真的描绘,展现了孩子们对自然、生活、梦想及未来的多彩视角与无限创意。


图片来源:新周刊


@Being阿花老师也在互联网上分享了她的美术课经验。


她想了很多有趣又特别的方法,比如“定格动画”和“击鼓传画”,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进来。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绘画技巧,更体会到了艺术的魅力。


图片来源:@Being阿花


也有音乐老师将课堂搬去了大自然,带着学生们去用树枝、石头、松果等乐器,“绘制大自然中不同音响的图形谱”,实现了美育教育的寓教于乐。


图片来源:@奥尔夫音乐小课堂


除此之外,社交平台上也有更多家长分享亲子的“美育时光”,让五彩缤纷的世界成为孩子们探索美、感悟生活的最佳场所。



一个又一个案例,是美育教育创新的缩影。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所言:“所谓的美育教育不是简单弹个琴或者背两首诗,美育教育其实是让孩子从小懂得美、懂得善、懂得去发现美。”


美育建设不会一蹴而就,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这三大支柱,构建一个完整、有机的美育体系:


才能更好推广和普及美育教育,让“美”的概念超越艺术范畴,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尽管现阶段仍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但关注和探讨本身就已经具有意义。

参考资料:

[1]光明日报-美育是教育的“磨刀石”

[2]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3]新华网-美育,让生活更美好

[4]三联生活周刊-“美育”中考真的来了,中产家庭“鸡娃”新赛道?

[5]澎湃新闻-定了!美术正式纳入中考,将与语数外并肩!

[6]央视网-美育中考真来了,没“艺术细胞”的孩子咋办?

[7]澎湃新闻-“美育进中考”试点五年,成效几何?

[8]券商中国-体育、美育将纳入中考,增加负担or全面发展?这些省份已在实施,你怎么看?

[9]重庆教育智讯-中国百年校服图鉴:校服是怎么变丑的?

举报/反馈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8.1万获赞 2万粉丝
新东方,旨在提供有文化价值的教育、生活、文旅服务。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