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大暑是夏季中期,气温最高,需防暑降温。古文献记载大暑气候转凉,农作物需灌溉。大暑有习俗活动,今年大暑在中伏前,天气更热,需防中暑。大暑有三怕:怕打雷不下雨、怕持续大晴天、怕红霞预示台风。
摘要由平台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盛暑当头,大暑到。”这句话出自《红楼梦》,形象地描绘了大暑节气的特点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中期,也正是气温最高的时候。
大暑是夏季里气温最高的时期,也是人们生活中要注意防暑降温的重要时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者,暑气之至也。”提醒人们要注意防暑避暑,尤其是老人、儿童和体质较弱者更要加倍注意保暑。
在古代文献中,对于大暑这个节气也有着丰富的记载。《岁时百问》中提到:“大暑者,露既下矣,土气乃肃,故曰大暑。”这说明了大暑时节气候逐渐转凉,夏季进入尾声。
另外,在《淮南子》中也有关于大暑的描述:“大暑,暑气将畲,田坚乃断。”这句话强调了大暑时节气温高,农作物要特别注意灌溉保证生长。
大暑有啥讲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大暑也有着许多与之相关的习俗和民俗活动。比如一些地方会举行比赛、爬山祭祖等庆祝活动,人们也会在大暑这一天吃香瓜、喝麦冬汤等清热解暑的食物,以祈求健康平安。
根据气象数据统计,大暑时节是全国多地气温持续攀升的时期,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高温强度明显,人们在生活中除了注意避暑外,还要注意补水、防晒等工作。
此外,民间还有“大暑不通风,浑家会生病”的说法,提醒人们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因为闷热而引发健康问题。
今年大暑有啥不一般呢?
今年的大暑是在7月22日,而中伏是在7月25日。所以今年大暑是在中伏之前。
大暑在中伏前,天气通常会变得非常炎热。白天的温度可能会持续上升,达到高峰,使人感觉非常闷热。太阳也会变得更加炽热,需要特别注意防晒。此时,气温高、湿度大,人们容易出现中暑等相关健康问题,需要注意保持清凉并多喝水以保持身体健康。
其次农谚还有“大暑中伏前,必定是灾年”的说法!通俗来说就是如果大暑的日子在中伏之前,那么今年很可能出现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同时在中国传统农历中的七月至八月期间的天气炎热干燥,容易引发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火灾等。因此,人们相信在这段时间内,灾难会比较频繁发生。

老话“大暑有三怕”,分别指哪3怕?

古人云:“大暑至,万物荣华。”大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已经到来。古人云“大暑有三怕”,这不仅仅是农谚中的智慧结晶,更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自然规律深刻观察与总结的结晶。
一、怕出现打大雷
大暑时节,本是雷雨频发的季节,适量的降雨对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然而,老话中的“大暑怕打雷”并非指所有雷声都令人担忧,而是特指“光打雷不下雨”的现象。据老农谚语“大暑闻雷有秋旱”所述,如果大暑时节雷声隆隆却不见雨滴,往往预示着接下来的秋季可能会出现干旱。
大暑时节的光打雷现象,往往伴随着云层中电荷的累积与释放,但缺乏足够的水汽凝结成雨滴。这种天气状况不仅无法缓解高温干旱,还可能加剧土壤水分的蒸发,对农作物生长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农民们对大暑时节的雷声格外敏感,生怕它成为秋旱的前兆。
二、怕出现大晴天
大暑本应是炎热难耐、阳光炽烈的时节,但老话中的“怕大晴天”却揭示了另一种隐忧。大暑若持续大晴天,不仅意味着高温难耐,更预示着后续降雨的稀缺,可能导致严重的干旱问题。
大暑时节的大晴天虽然带来了充足的光照,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但持续的高温干旱却会打破这一平衡。高温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和作物的蒸腾作用,导致作物体内水分失衡,进而影响其正常生长和发育。因此,农民们在大暑时节既盼望阳光又惧怕干旱的双重矛盾心理,正是对自然规律深刻理解的体现。
三、大暑怕出现红霞
红霞作为天空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往往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大暑时节若出现红霞,往往预示着台风等极端天气的到来,对农作物生长和人们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大暑时节的红霞现象,往往与大气中水汽的积聚和能量的释放有关。当水汽在云层中凝结成冰晶并散射阳光时,就会形成红霞。而这种现象往往伴随着不稳定的大气环境和能量的积累,为台风等极端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农民们对大暑时节的红霞格外警惕,生怕它成为台风等灾害的前兆。
总结:
大暑虽然是一年中最炎热的节气之一,但也象征着夏季的过半,预示着秋天的临近。在这个时节,我们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希望大家在夏日里能够健康快乐度过,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勤能补拙,天时地利人和。”愿我们在大暑这个节气里,能够充分利用好时间地利,与天和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举报/反馈

90后说事

10.5万获赞 1.6万粉丝
说说身边的事和人,那些你记忆的人还好吗?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