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保险资管旗下交易所ABS(资产证券化)产品近日宣告新进展。目前,已有四家保险资管公司的五单交易所ABS业务正式亮相,其中三单完成募集发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ABS产品的基础资产多涵盖了高端装备制造、供应链、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
业内人士表示,保险资管加强在交易所ABS领域的参与,一方面,畅通了优质基础设施资产的入市渠道,丰富ABS、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产品供给;另一方面,发挥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管理经验,促进资本市场与保险资金形成良性互动。
第四家保险资管交易所ABS落地
7月11日,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人保资产”)披露,由公司担任项目协调人的中电投融和融资租赁新源第6-15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已取得上交所挂牌转让的无异议函。
据悉,人保资产本次计划储架总规模100亿元,底层资产涉及光伏、风电、水电、储能等绿色产业。该计划原始权益人中电投融和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是国家电投集团旗下长期专注于传统电力和新能源电力行业的融资租赁公司,依托国家电投集团在电力领域丰富的渠道资源及行业运营经验,融和租赁在新能源电力和电力设备租赁领域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自2024年初以来,人保资产积极协调项目各方参与人,同时受益于优质的交易对手、合理的交易结构和扎实的基础资产,本次储架申报获得监管高度认可。”人保资产表示,本计划有序推进和成功获批,是人保资产贯彻落实人保集团“绿色金融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具体举措,充分体现了人保资产通过交易所ABS牌照优势,积极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将绿色金融做深做实。
截至目前,已有国寿资产、太保资产和泰康资产、人保资产四家保险资管公司五单交易所ABS业务亮相,其中三单已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募集发行,一单取得上交所挂牌转让的无异议函,一单获上交所受理。
保险资管ABS陆续亮相
交易所ABS是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重要品种之一。2023年10月13日,沪深交易所向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国寿资产”)、泰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泰康资产”)、太平洋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太保资产”)、人保资产以及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首批五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出具无异议函,同意其试点开展资产证券化及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业务。
九个月过去,首批中有四家保险资管公司的ABS产品已“浮出水面”。其中,由国寿资产发行的“创保供应链1号资产支持计划”“创工融资租赁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及由泰康资产作为计划管理人的“中电投租赁1号碳中和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均已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募集发行。由人保资产担任项目协调人的“中电投融和融资租赁新源第6-15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日前取得上交所挂牌转让的无异议函,由太保资产发起的“海通恒信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也在2023年12月11日获得上交所受理。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参与ABS及REITs业务,是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沪深交易所此前表示,一方面,将畅通优质基础设施资产入市渠道,丰富ABS、REITs产品供给,促进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提升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另一方面,将充分发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基础设施领域丰富的投资、管理、运营经验,促进资本市场与保险资金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进多层次REITs市场建设,构建市场良好生态。
基础资产涉及多个新兴产业领域
从五单ABS业务的原始权益人来看,其基础资产涉及高端装备制造、供应链、新能源等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募集资金及储架总规模超过百亿元。
例如,国寿资产首单落地的交易所ABS产品——“创工融资租赁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共募集8亿元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徐工集团各大主机厂制造的工程机械设备等,积极助推徐工集团高端产业技术以及科技专利发展。
由人保资产、泰康资产、太保资产发起的三单ABS业务则聚焦于租赁资产。其中,人保资产担任项目协调人的“中电投融和融资租赁新源第6-15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储架总规模100亿元,底层资产涉及光伏、风电、水电、储能等绿色产业。
泰康资产发行的“中电投租赁1号碳中和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募资12.64亿元,其原始权益人为中电投融和融资租赁。据悉,融和租赁主要为新能源发电、储能、绿点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提供综合业务方案。
据太保资产介绍,其发起的海通恒信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资产支持专项计划采用储架模式发行,储架总规模20亿元,主要投向中小微企业为承租人的高端装备制造、工程机械、医疗健康等领域的租赁资产。
业内人士表示,保险资金作为市场上稀缺的长期资金、耐心资本,探索开展存量资产证券化业务,不仅可以提高相关企业的资金周转率,还有利于险资缓解当前资产荒,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沪深交易所也表示,将会同有关各方,遵循发展与规范并重的原则,坚持系统思维、市场观念、试点先行,逐步拓展更多优质主体参与ABS及REITs市场,着力盘活优质资产入市,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举报/反馈

中国经济网

2亿获赞 458.1万粉丝
中国经济网,传递有价值的信息
中国经济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