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7月10日发布《向“新”而生 探访河南民企何以“焕新”出彩?》一文,其中提到,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1月至5月,累计实现营收107.7亿元,利润2.23亿元,同比增加5.3%。
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济钢)始建于1958年,属中国大型钢铁骨干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拥有员工800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0人,资产总额250亿元,年生产能力500万吨。
稳步增长
从2002年元月起至2021年9月底,济钢共缴纳税金101.12亿元,2021年纳税预计超过11亿元。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曾评价:纳税100亿,意味着济钢为地方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推动了经济发展,真正做到了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
2023年,济钢实现销售收入275亿元,利润6.7亿元,实现税金5.5亿元。利润总额及吨钢利润处于行业前30位。
据中国特钢协会统计,2023年济钢特钢产量排名全国第3位,其中轴承钢排名第2位、齿轮钢排第5位、弹簧钢排名第3位,已经由中国优特钢行业第一阵容进入核心阵容。
2024年1月至5月,累计实现营收107.7亿元,利润2.23亿元,同比增加5.3%。在中钢协统计的92家企业中,利税总额位列第25位,利润总额位列第27位。
综合以上信息来看,2023年到2024年5月,济钢实现营收382.7亿,利润8.93亿元。
李玉田与济钢
从亏损小厂到行业佼佼者的改革传奇
济钢的发展壮大,是在董事长李玉田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改革与不懈努力逐步实现的历程。
1993年,李玉田来到济钢工作,当时,济钢只是一个年产规模只有十几万吨的小炼铁厂,产品单一,企业亏损比较严重,李玉田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上马炼钢项目。
1994年年底,炼钢一期工程顺利建成投产,标志着济钢从此结束了“有铁无钢”的历史。
2001年,进行国企改制,5000多名员工成了股东。济钢成为全国钢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其经验更是在全省推广。
2021年是济钢改制20周年,钢产量比改制前增加11倍,销售收入增加37倍,利润增加53倍,累计缴纳税金超100亿元。
近年来,济钢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先后建设了国家级实验室、省级技术中心、博士后研发基地、工程机械用钢技术研究中心、高端特殊钢新材料研发平台,以求在技术上、产品上实现突破。在产品结构方面,实现了“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优特钢企业。
济钢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以“技术升级”撬动“产业升级”,实现了“从钢铁到材料、从制造到服务、从中国到全球”的战略转型。
这一系列的成就,不仅证明了李玉田改革探索的正确性,更彰显了济钢在市场浪潮中乘风破浪的实力。李玉田的远见卓识与坚定信念,引领济钢从一个濒临绝境的小厂,蜕变成为行业巨头,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员工福祉的提升以及国家产业的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
产业链布局
投资成立新公司
企查查显示,济源市国泰金睿矿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6月28日,大股东为济钢,持股比例51%,所属行业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经营范围为非煤矿山矿产资源开采、金属矿石销售。
在多家公司持股比例上升
2024年6月7日,在河南国泰型材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份比例从60%增加到89.5%。
2024年6月21日,在河南济钢国泰物流有限公司的股份比例从60%增加到88%。
2024年6月22日,在济源国泰实业有限公司的股份比例从70%增加到86.5%。
面对钢铁行业下行压力,济钢之所以能够稳健前行、逆势增长,得益于其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与持续的技术创新,实现了产品结构的高端化转型,有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同时不断优化产业链布局,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济钢将在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服务制造等方面实现深度转型,不断强化责任担当与使命担当,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全球有影响力的精品优特钢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