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宝马中国将退出价格战”登上了新浪热搜。
据报道,宝马中国决定退出持续近一年的 “降价保份额”。据车Fans创始人孙少军称,因价格战导致门店亏损严重,宝马将从7月起,通过减少销售量来稳定价格,缓解门店的经营压力。目前宝马暂未作出回应。今年初,永达汽车在年报里提到其代理经销的保时捷、宝马主动调减销售计划。
有网友表示支持:中国品牌现在毛利也很低,甚至没有,更别说净利润了。市场太卷,以价换量,还得挺长一段时间,等到哪天格局定了,你们觉得哪几个品牌会留下来吃最大的蛋糕?自从国产新能源汽车崛起之后,宝马奥迪等汽车都在降价打折,但实际上效果确实也不是很理想。
“知未科技”说:宝马i3等车型的大幅降价,虽然短期内吸引了消费者,但长期来看对品牌不利,毕竟宝马也是全球知名的豪华汽车品牌,其品牌价值是品牌长期发展的基石。其他豪华品牌如奥迪、奔驰等也在面临类似的困境,纷纷采取减量措施。整个汽车行业正面临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挑战,传统车企需要加快转型步伐,以适应市场变化。宝马中国退出价格战,或许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中国新闻周刊说:针对于宝马中国将退出价格战的传闻,宝马中国方面表示,下半年宝马在中国市场将重点关注业务质量,支持经销商稳扎稳打。
报道指出,降价没有换销量显著增长。宝马中国上半年累计卖出37.6万辆车,同比下降4%。同期宝马全球销量同比增长。同样大幅降价的奔驰,上半年在华销量同比降近6%。奔驰 E 级、奔驰 C 级的起售价均较指导价低约10万元。
当前中国的汽车界普遍都在打价格战,几乎没有哪一家不被牵扯其中。有的是主动降价,有的是被动迎战,但是降价效果千差万别。挑头降价的,其地位越来越稳固,被动跟随的,却是越降越亏。
究其原因,挑头的,是在以其销量领军的地位,通过对价格区间进行试探和定义,不断地重塑价格体系,进而影响消费者的价值观。因为已经卖得很好,主动再减价,就会更好。这是一种攻势的战略,是要攻城略地的。因此其降价,是战略规划之下有预谋的兵力和财力的消耗,单纯目的是夺得更多的城池和地盘。
但是被动跟随的,就很艰难了,因为属于守势,“打骨折”本来不在战略部署之列。因为兵源和粮草不足,哪里还敢开门杀敌,一冲千里。所有的资源,比如营销、活动、广告费用都只能省着来用。更多的利润让出去了,元气受损,后继必然无力。
更重要的是,被动加入价格战的,表面上看是勇者无惧,其实一定是贬损品牌形象的。因为它在暗示市场,自己的渊源、硬件、耐久、稳定、安全、售后和服务都不重要了。一旦消费者淡忘了品牌背后的价值,只看价钱是贵几千还是便宜一万,那么品牌的护城河就会失守。销售员说什么都没用,广告讲什么也没用,价值重塑将非常困难。
主动价格战的深层本质不是经济战,它是一种“现实扭曲力场”,这是一种强大的视听混淆能力。车企老总一说企业必须有利润才有未来,马上就会被招来一片谩骂。车企网红一说把利润都给消费者,加量不加价,全都送送送,马上获得涨粉。可是车企不赚钱了,没钱搞研发了,只停留在当下的让利,还有未来吗?
如此的风潮之下,导致了人们思维极简化,一切只看谁便宜,因为在未来不明朗的当下,低价就能够实现“及时行乐”。越来越多人还坚信,是消费者的强大,信息的透明,技术的提高,导致了著名车企也必须走下往日的神坛。于是汽车成了无差别的快消品,而不是需要时间考验的,关乎生命的耐用品。
如今宝马的行为,是会让其重获尊重和止跌上扬,依然需要经历市场的考验。这已经不是价格战,而是长期的心理战、认知战,也是生存之战。
如果说涨价是企业挖的“陷阱”,那么降价难道不也可以是埋得更深的陷阱吗?
现在国内车企的配置乃至设计,就是在往高度同质化的方向狂奔的。如果低价成为了汽车业界唯一的竞争手段,那这个世界只要两三个企业,两三款车就够了。
想想都觉得可怕。
文、图|记者 戚耀琪
举报/反馈

羊城派

546万获赞 37万粉丝
广东省权威移动发布平台
广东羊城晚报旗下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