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出租车。视觉中国 图
近日,“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等话题引发广泛关注。随着无人驾驶网约车的逐步推广,有声音指出,无人驾驶是否抢了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的饭碗?又是否会取代司机?
比如,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在武汉开启服务以来,凭着每6公里仅需支付4元的超低价,订单量就爆炸式增长,单日单车的高峰订单量,甚至和出租车司机相近。无人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这个速度确实比很多人预想的要更快。
就在前不久,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回应称,“萝卜快跑”已在武汉投放400多辆无人驾驶汽车,不是网传的1000辆,“(出租)汽车行业比较稳定”。官方回应澄清了一些谣言,但哪怕规模还没有达到一千辆,在无人驾驶商业化不断提速,且多地开始试点的背景下,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群体,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担忧依然十分真切。
放眼人类文明史,类似的担忧并不陌生。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无论是汽车替代马车,还是网约车兴起时出租车司机的抵触,几乎都会伴随着对失业风险的深切忧虑。
这些历史经验表明,科技创新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职业转型与适应的挑战。将“萝卜快跑”的出现,视作高科技和底层打工人抢饭碗,当然失之偏颇。无人驾驶技术的兴起,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传统的司机职业,有着低门槛、重复性高的特征,被机器和技术取代,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不可逆的趋势。所以,单纯抵制新技术,抵制无人驾驶的商业化落地,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事实上,如历史无数次证明的那样,技术创新并非必然导致就业总量的缩减,它更多是在重塑就业结构。无人驾驶网约车影响部分司机的饭碗的同时,也会创造出一些新的就业岗位。
当然,技术创新虽不必然缩减整体就业量,但确实在深刻重塑就业结构。对需要养家糊口的司机而言,无人驾驶技术的加速落地,会加剧其失业风险与转型焦虑。我们显然不能以技术进步是大势所趋为由,忽视对受影响群体的生计关怀。
尤其当下,多地的网约车市场运力饱和,司机收入普遍下滑,工作时间被迫延长,生存压力显著加剧。因此,对于司机群体的担忧与困境,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与正视,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失业引发社会问题。比如,可以组织一些针对传统司机的再就业培训,帮助司机学习新技能;对主动转型的司机,给予一定的转岗补贴、税收减免或创业贷款等激励措施;完善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总之,要为传统司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帮助他们平稳过渡。
另外要指出的是,无人驾驶的推广普及,不只是会影响就业,它还牵涉到社会伦理、法律法规、安全性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如前不久,武汉“萝卜快跑”与行人发生碰撞登上热搜,就引发了很多人的担忧。尽管百度方面表示,这一事故的起因是行人闯红灯,且仅是发生轻微接触。但它说明,无人驾驶在道路上,要应对复杂的人车环境。那么安全问题如何保障?技术故障、黑客攻击等潜在风险是否存在?
另外,无人驾驶车辆发生事故时,该如何划分责任的归属?是技术提供商,车辆制造商,还是说也牵涉到乘客?这一问题也需要深入探讨。
就在前不久,工信部网站公布的关于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覆盖全国20多个城市。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接下来将有更多城市,更多品牌的无人驾驶汽车行驶在道路上。
在无人驾驶加速落地的背景下,面对新技术引发的种种问题,安全保障问题等等,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像立法层面,《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于日前对外征求意见。其中,明确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应用场景,对驾驶违法行为和事故处理等问题也进行了规范,有助于解决无人驾驶落地过程中的实际挑战,为行业的规范化、健康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不管怎么说,无人驾驶新技术的落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要积极拥抱科技创新,也要正视创新带来的种种问题。平衡技术进步与社会福祉,确保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和合法性,让无人驾驶行驶在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澎湃特约评论员 余寒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举报/反馈

澎湃新闻

1亿获赞 712.5万粉丝
澎湃新闻,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
澎湃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