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7月6日,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聚焦“数字化引领教育强国建设”主题,举办“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教育论坛暨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千校联盟成立大会”。会上发布《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域进展报告》,宣布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千校联盟正式成立。
图为袁振国介绍报告内容。本文图片均由华东师范大学提供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实验室主任袁振国说,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最关键的是能够落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能够在一线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用起来、用得好、能见成效。
为此,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实验室项目组于2024年2月底启动调研工作,对江浙沪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展开调研。基于调研结果,项目组构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数体系,形成了《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域进展报告》。
图为袁振国介绍报告内容。
报告以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三个阶段和学、教、管、评四个维度为经纬,以江、浙、沪10个地区、百所学校、近万名教师、校长的问卷调查为基础。报告显示,江、浙、沪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教师指数为53,校长指数为70,江、浙、沪三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教师发展指数分别为:43、46、67,校长发展指数分别为:70、59、78,两省一市小、初、高教师的发展指数分别是56、55、49,校长发展指数为:73、64和68。在教、学、管、评四个不同场景中,教学场景的数字化发展指数为62,管理场景为56,评价场景为51,学习场景为45,理科、文科、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发展指数分别为:55、49、57、5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学段等因素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水平。
袁振国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的关键指标是“人机协同水平”,校长和教师是关键人群。
根据调研过程中收集的教师和校长的开放性意见,教师和校长普遍认为,教育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绝大多数持积极欢迎态度。但校长和教师们提出的主要问题和担忧是——教育数字化不利于孩子视力,信息冗余太多、平台太多,出故障的概率较高、增加教师负担等。
报告同时提出,教师自己也要坚持多用,在学习中掌握,并与传统教育教学中成功有效的方法结合运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