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补偿,psychological compensation,指的是当个体在感知自我差异时,通过增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或者转向可替代的技能,以削弱甚至抵消感知自我差异的行为。
弗洛伊德认为补偿心理源自个体挫折后的心理防御机制。补偿:指个人因心身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补偿心理理论的另一大师阿德勒最初把自卑补偿理论限于生理上的缺陷后来将其从生理学扩展到心理学领域。他指出生活中所有不完美的感觉,"包括任何身体的、精神的或是社会的障碍,而不管是真实的或想象的障碍",都会使人产生自卑感,促使个体进行补偿。
一、心理补偿的策略
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直接解决策略
指的是采取措施直接提高人们在自我差异出现的领域中的地位,是一种从根源上直接解决自我差异的行为。例如,个体可通过健身或整容来改善自己的原有外表,从而减少甚至消除外表领域的自我差异。当个体的外表得到负面评价时,会对能够提升外表的衣服更感兴趣。
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了人们在归属感、智力和能力领域缺失时采取直接解决策略的证据。例如,当个体缺乏社交支持时,会更频繁地光顾服务场所(例如餐厅、咖啡店),试图与服务人员或其他顾客建立社交关系,从而增加依恋度。
2、象征性自我完成策略
指通过自我象征行为掩盖自身的缺点或不足。与直接解决不同,象征性自我完成针对的是心理感知的自我差异,而不是直接解决其根源。
研究发现,个体在感受到控制威胁时,会倾向于寻求各种形式的边界来维护自己的控制感和稳定感。
虽然象征性自我完成的策略在一些情境中有效,但有时也会因为提醒了自我差异,诱发个体对威胁线索的反思,进而破坏了人们的自我修复进程,加剧自我差异的负面效应。处于依恋焦虑状态中的个体会通过增加拟人化体验来满足其归属感需求,但这一行为容易激化为过度的购买行为,甚至发展为囤积症。此外,虽然借助拟人化活动实现的象征性自我完成能在短期内缓解孤独感,但如果长期依赖这些手段,则会失去建立真实现实社会联系的机会,最终反而加剧孤独感。
3、分离策略
指的是人们回避和逃离自我差异出现的领域的行为。
例如,当“进口”标签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时,民族中心主义就会提升个体的自我否定,并形成消极心理,进而导致人们逃避包含“国货”的选项(王海忠等,2005)。
研究发现,个体会丢弃带有负面情绪或回忆的物品,比如离婚的个体卖掉自己的婚纱。当女性经历性别认同威胁时,她们更有可能选择性别中性而非象征女性身份的出版物。类似地,遭遇身份威胁的学生在成功实现自我建构后,更可能避免使用象征大学身份的物品。
1、职场中的心理补偿
在职场中,面对竞争压力和职业瓶颈,许多人会选择通过进修学习、提升技能或转行等方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这种心理补偿不仅有助于个人职业发展,还能提升自我价值和满足感。
2、情感关系中的心理补偿
在情感关系中,当个体感到被忽视或不被理解时,可能会通过更加努力地付出、沟通或寻求新的社交圈子来弥补内心的空虚和不安。这种补偿方式有助于维护情感关系的稳定和健康。
3、逆境中的心理补偿
面对挫折和失败,个体可以通过调整心态、寻找新的机遇或寻求外界支持等方式来减轻痛苦和焦虑。例如,一个创业失败的人可能会选择重新规划职业道路,或者通过志愿服务等方式来重建自信和社会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