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开始,中国开始推进棚户区改造。2015年,为应对全国楼市库存问题,棚改进入了大规模爆发期,平均每年保持600万套以上的改造速度。棚改补偿建设的安置房接近5000万套,还不包括大量现金补偿。在这期间,被棚改的居民无疑是最幸运的,许多人因此改变了家庭几代人的命运。
然而,随着2018-2021年最后三年棚改攻坚计划的推进,2020年底就已提前超额完成所有计划,棚改几乎等同于拆迁,意味着大规模拆迁暂告一段落。这个时间点,与2019年7月住建部黄艳副部长宣布“即将告别大拆大建”相吻合。现在仍有棚改,但规模大幅减少,例如2022年棚改开工134万套,2023年只有159万套,分摊到各省份、城市、小区,其实非常少。
未来是否意味着没有再拆迁造富的机会?
实事求是地说,房子都会变老变旧,无论是房型还是品质,都会逐渐与不断发展的居住需求不相适应。这种房子很难出售,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即便卖掉,还得贴一大笔存款才能置换,辛苦工作一辈子都耗费在房子上。
当前房地产市场下行显著,不仅恒大、碧桂园等大型房企相继债务违约,连万科这样的“优等生”也因庞大债务到期,不断向债主申请还款展期。大部分房企因销售下滑而面临严峻形势,债务问题蔓延至上下游产业链,危及整个金融系统。
可以说,救房企就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尽管国家已采取多种措施,包括金融支持—融资白名单对接,但效果不如预期。数据显示,2024年2月,典型房企融资规模同比下降接近50%,65家房企的融资额创近三年单月新低。银行为了自保,减少了对房企的“输血”。
问题的根源在于,房地产市场确实太差,即便优秀的房企在没有销售回款的情况下,也难以长期坚持。国家对此心知肚明,救房企维护金融安全,救楼市保经济增长,救市是自上而下的信念。如何救?有效的措施屈指可数,“拆迁”成为关键。
关注相关信息的人会知道,国家今年启动了“三大工程”,其中城中村改造已被重点推进。从地方公开的报道看,拆迁被列为优先级,深圳将40%的城市界面纳入改造之列,未来将有大量房子被拆迁重建。但今天我们讨论的另一项信息,与大多数人息息相关。
根据中央住建部最近的表态,住建部倪部长表示,稳定市场任务依然艰巨。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看,城镇仍有300多亿平方米存量住房需要更新改造,房地产市场仍有很大发展潜力和空间。今年将再改造5万个老旧小区,建设一批完整社区。
这段话信息量很大。如果结合当前环境和政策前后联系,可以理解其中奥义:
楼市确实困难,“稳市场任务艰巨”表明市场还未稳定。官方掌握的真实数据证明市场未稳,稳住市场并不容易。
接下来是第二句话,从城镇化进程看,我国城镇还有300多亿平方米存量住房需要更新改造。这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提到城镇化进程。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2%,已经过了进程的4/5,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将越来越少、越来越慢;
二是96%的城市人已有房,但房地产仍有很大空间,这空间来源于对存量房的更新改造。300多亿平方米相当于1亿多套房子,约20万个小区。算下来,大城市有上千个,小城市有上百个老旧小区要更新改造。今年要改造5万个老旧小区。简言之,大规模拆迁又来了。
需要说明的是,更新改造若仅是涂抹,难以产生多少GDP,无法说房地产还有巨大发展空间。要实现大量GDP增长,带动多个行业发展,需最大限度地拆迁。“三大工程”承担了一部分拆迁任务,老旧小区更新改造需承担更艰巨的任务(消除存量旧房,以释放更多购房需求)。
考虑到财力,不可能同时拆掉所有小区,需有轻重缓急,优先级原则很重要。从目前信息看,这两类房子很可能列入优先拆迁之列:
一类是老旧小区改造中发现不适合居住的危房。安全是第一位,地基下沉、墙体开裂、房屋严重损坏等影响居住安全的房子,肯定优先拆迁。
另一类是预制板房。这类房子是上世纪的产品,年代久远,缺乏保温、隔热、绿色、低碳和科技属性,安全性存疑,自然应列入优先拆迁之列。浙江省已将预制板房列入全拆重建之列,其他地方也会跟进。
没有列入优先级的也不必焦虑,住建部部长表示,住房发展最终是要让人民住上好房子。随着时间推移,有财力的情况下,那些居住舒适度不高、具有拆迁价值的房子也会被拆迁。
一般来说,优先拆迁需记住两个原则:
一是从经济账考虑。总楼层低、地段好、总户数少的房子,补偿总额少,位于市区核心地段,政府和开发商都能获利,自然会抢着拆迁。
二是房地产和城市发展需要。楼市支持政策效果不明显,最终只能通过拆迁激发市场需求。城市化已进入后半程,刚性需求减少,未来拆迁可能会成为常态,像抽水池一样,放一点水就必须补一点,否则水池会干涸。
所以,从发展趋势看,拆迁有先后之分,但确实是一个永恒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