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抑郁症还是焦虑症,最初并不是疾病,只是情绪的表达受阻,在意识行为疗法中表述为未被满足的爱,未被肯定的行为,未被重视的需求在潜意识的积压,通过大脑思维的催化,向外攻击的情绪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向内攻击的情绪成为疾病即抑郁焦虑症。
本质上来说:抑郁症就是丧失攻击性,丧失社会性的一个人,所以,他们通常都会很自闭,自卑,自责。抑郁症,就是从否定自己,攻击自己开始。
这是一个抑郁症孩子的回忆。
在我的小学期间,似乎有挨不完的打,哭不完的眼泪,父亲在我眼里就是一个不喜欢我,总是板着脸的人,我和他走在路上,他走的很快,然后遇到熟人就会笑一笑,打个招呼,好像是那么亲切的一个人,我从侧边看着他的脸,那笑容马上就消失了,对我,他依旧板着脸,那年的记忆中他好像没有对我笑过,好像他恨我。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饭吃太少了,吃太慢了还是作业没写好就看电视。像是陷入一个怪圈,我成了一个为了不挨打而说谎的人。我的作业从来不让他签字,我不会签连笔就让邻居家的姐姐签,我吃不下饭却告诉他我吃了很多,但是越这样拙劣的掩饰,他似乎就越讨厌我。慢慢的,我也越来越讨厌自己,他贬低我的话,我也越来越认同,开始了自我封闭以及与外界对抗的初中。他恨我,我也恨我。
当一个人童年爱得不到满足,这种匮乏感并没有消失,而是储存进自己的潜意识时,那么在潜意识深处的我就处于不安全感、不配感和无价值感,它会一直有一个声音告诉你:你是不可爱的人,你不值得被爱,你不配成功。
如果把匮乏的种子种进了一个人的童年,那么即使到了成年,也会向别人讨要。
不安全感是触发心理障碍的开关,大多数心理问题都与安全感有关。
随着年龄的成长,当我们在生活中的突发性事件触发潜意识的不安全感,会以恐惧害怕的形式表现出来。
于是我们恐惧孤独、恐惧贫穷、恐惧不被认同。通过头脑的逻辑思维,来应对自己的不安全感,于是你就寻求不断社交来解决你孤独的问题,不断地努力挣钱来获得别人认可,但这不过是自我的心理防御。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不断寻求社交来解决孤独就会变成讨好型人格,从而失去自我,不断通过金钱等物质来装饰自己,那么反过来就会被金钱物质所绑架。当能力跟不上欲望,痛苦就会此恨绵绵无绝期。
不安全感会在头脑思维的催化下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在生活中我们都有类似的体验,刚出门的时候头脑突然闪现一个念头:刚才的出门时门窗没有关好。思维就会参与进来,不断去寻找门窗没有关好的证据,并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灾难化的联想:如果门窗没关好,被小偷进来了怎么办?要是把我电脑偷走了怎么办?要是把电脑里面的重要信息遗漏了怎么办?
作者:意行疗法
专栏简介:走出心魔专栏旨在,通过自己的学习,全面理解意行疗法的宗旨,从向外求索转向向内探索,成为自己的菩萨,成为自己的佛陀!